1937年8月3日上午1020分,世界上由氧氣頂吹轉爐冶煉的第一爐鋼水誕生,地點中華陜北榆林三岔灣。
“加入擋渣球,準備好圓錠模具。”余華面色沉穩且冷靜,并不在意周圍工人戰士們的情緒,透過爐口看著爐內熔池已經減少四分之三,繼續說道。
鋼水出爐值得慶祝,但誰都可以慶祝,唯獨他不能。
首次冶煉試驗,還沒有結束。
總調度員點頭,迅速揮舞旗幟,向擋渣球生產組和鋼水澆鑄生產組傳達各自的指令。
很快,直徑8厘米的擋渣球放入轉爐出鋼口位置上方,抵擋周圍爐渣,與此同時,處于待命狀態的鋼水澆注生產組立即忙碌起來,檢查圓形鋼錠模具有無問題。
圓形鋼錠模具內徑80毫米,長度24米,總共九十套,采用并聯方式連接提高澆注效率,這些圓錠澆注完成將會送往柳樹溝工業區,進行回火鍛壓和軋制,轉變為無縫鋼管,經過一系列處理成為合格的標準迫擊炮管胚料。
數分鐘過后,鋼水倒完,裝著兩噸明黃色鋼水的鋼包由十噸級行車緩緩吊起,離開轉爐,來到澆注區上空。
起重組和澆注組不斷溝通聯系,鋼包逐漸下降高度,來到澆注口上方,角度傾斜,水口對準位置,轉瞬,溫度高達一千五百攝氏度的鋼水頓時流出,沿著澆注口進入一個個圓錠模具之內。
兩噸鋼水澆注完畢,場面壯觀至極,九十套圓錠模具燃起滾滾烈焰,內部鋼水進入冷卻階段。
“余副組長,我們接下來要做什么”見到下方澆注區的場景,同樣待在主控室內的楊志,出聲好奇道。
余華聞言,笑著回應道“等真正的試驗檢測結果,煉出了鋼,那么首次冶煉試驗通過,進行二十四小時試生產,如果煉的是鐵,那就宣告失敗,找出問題修改。”
盡管余華非常清楚煉出的是鋼,但在沒有正式試驗檢測結果出爐之前,他必須持以最基本的嚴謹。
“原來如此,那我們煉出的肯定是鋼。”楊志聞言,點了點頭,一雙目光凝望著澆注區九十套圓錠模具,輕聲呢喃,心中充滿期望。
按照每套模具二米四長度計算,一根圓形鋼錠能造出四根迫擊炮管,這里的圓錠理論上能造出三百六十根炮管。
三百六十根炮管,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就是三百六十門迫擊炮
廠房內經過第一爐鋼水流出的喜悅之后,再次陷入滿是期待的等待之中,所有人目光聚集于正在冷卻
的圓錠模具之上,明白這些成品質量最終決定首次冶煉試驗是否成功。
是鋼
還是鐵
圓錠模具內鋼水冷卻結晶,逐漸形成晶粒,幾個小時過后,脫模的時間到了,隨著第一套圓錠模具打開,呈火紅色的圓錠映入眾人眼簾,負責最終試驗結果檢測的兩名工人掄著大錘上前,對著火紅圓錠展開最簡單的質量檢測。
這個年代檢測是鋼還是鐵,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砸
生鐵會崩碎,鋼鐵會變形。
“咚咚咚”大錘狠狠砸在圓錠表面,沉悶而有力的聲音傳出,火紅色圓錠表面微微變形,呈不規則形態的氧化鐵散落,圓錠本體沒有出現任何崩碎現象。
一錘不足以蓋棺定論,兩名工人在大家注視之下賣力掄著大錘,一次次錘擊圓錠。
看著圓錠遭受錘擊的表面,圍在四周的戰士們和工人們盡量保持沉默和紀律,可沒過多久,他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情緒。
這是鋼
正兒八經的鋼,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