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最大程度確保火炮身管的裝配精度和質量,余華特地選擇液氮冷凍裝配技術,經過液氮冷凍處理的火炮身管直徑會縮短幾絲距離,剛好可以裝進同等直徑的錐形套筒,而在恢復常溫后,火炮身管與錐形套筒之間實現過盈配合,這樣兩者之間依靠彼此接觸面的彈性壓力產生緊密且牢固的聯接。
液氮冷凍過盈裝配,后世機械大廠最為流行的裝配法。
火炮身管在液氮的影響之下迅速降溫,受影響部位直徑略有縮短,余華站在操作臺計著時間,待到達預定的冷卻時間之后,立即向起重機下達指令。
低溫冷凍的零部件不能過冷,一旦出現過冷,則會導致金屬發脆現象。
起重機運轉,垂直向上吊起沉重的火炮身管,身管下方凝華結晶的部位徐徐進入余華視線,直至離開圓形金屬器皿。
微風輕撫,時間正好。
余華給出指令,四名戰士輔助操作,配合起重機將炮管以最快速度吊到錐形套筒前方,而后調整角度。
炮管垂直向下,炮尾對準錐形套筒孔位。
起重機徐徐下降,經過低溫冷凍處理的炮尾,不費吹灰之力便輕松進入同等直徑的錐形套筒孔位之中,一點點進入,直至淹沒于其中。
整個過程,潤且絲滑。
看著火炮身管冷凍部位如此輕松便裝好,余華臉上浮現滿意且舒心的笑容,輕輕點了點頭,整個人心情無比舒暢,內心緊繃的弦緩緩放松。
他,做到了。
從穿越至今歷時近十個月時間,他用自己的雙手和大腦做到了——在1937年的陜北,為部隊搞出了大口徑重炮。
歷史改變了嗎?
他不知道了。
但他知道,有了大口徑重炮的根據地和八路軍,將消滅更多的日軍!
馬克沁研發的重機槍在索姆河戰役一天消滅了六萬英軍,卡拉什尼科夫研發的ak47從誕生之日起便開始屠殺生命,產量數以千萬計,死在其槍口之下的靈魂絲毫不亞于其產量數字。
余華不奢求紅牡丹榴彈炮能夠消滅數百萬的日軍,他只希望,每一顆打出去的炮彈至少帶走一個日軍士兵,用日軍士兵的生命安撫自己的心靈,如此便夠了。
什么是成功?
每每想到戰場上的日軍會因為自己研發的火炮而喪命,這便是成功。
當然,這只是一種成功而已,他從沒忘記當初的邱小姐之夢。
1937年10月五日下午4點08分,紅牡丹105毫米原型炮于根據地柳樹溝兵工廠完成總裝,中華第一門自主研發的大口徑榴彈炮,就此誕生。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