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的擔心并非莫須有,因為自從向太后站出來后,舊黨死灰復燃。便是已經被貶的蘇轍,都有回到朝中的預向,而新黨這邊也有人被向太后拉攏過去。
礙于倫理常綱,趙煦不能對向太后怎么樣,只有在政策上對決。只有證明變法是對的,朝中大臣和天下百姓才會繼續支持他,當然,季陽這樣的高手也很重要。
“皇上不介意在下說些得罪的話吧。”季陽微微一笑道。
他心想讓趙煦受一些挫折也好,此時他年輕氣盛,若是不受挫折恐怕還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尤其是不好聽的話,你在趙煦躊蹉滿志的時候說出來,他很難接受。
“不介意,你盡管說。”趙煦擺擺手道,他沒有用朕赦你無罪這樣的話。
“以在下只見,變法之所以如此困難,究其根源還在先帝。”季陽說道,敢在趙煦面前說他爹的不是,估計季陽也是頭一個了。
“愿聞其詳。”趙煦卻沒有惱怒,看不出他什么想法。
“先帝變法時,以一己之力鎮壓反對者,不遺余力地支持王安石。卻不知那樣做,已經為大宋埋下了禍根,如今朝中兩黨爭斗,一山不容二虎,如何變法?”季陽說道。
不遺余力絕非夸張之詞,史書記載宋神宗還是一個王爺的時候,就對王安石的才華十分佩服,乃至崇拜。后來宋神宗當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把王安石封了官,而且晉升特別快。
之后王安石變法,有一個侍奉了幾代皇帝的老臣,提出一些建議。按理來說這樣的老臣,宋神宗應該給點面子,但他沒有,而是殺雞儆猴把那個老臣給貶了。
在當時,就是誰反對變法,誰說點不是就都貶了。
可以想象,王安石變法期間權利有多么大,對舊黨更是殘酷無情。倒也不能怪王安石,因為有歷史證明,歷來搞變法的都沒有好下場,比如著名的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成功了,對秦國的好處不言而喻,可是秦孝公,也就是當時的皇帝一死,商鞅就被階級派五馬分尸了。考慮到歷史教訓,王安石當然要趁權利大的時候把那些反對派全部干掉。
這種偏激的做法,反而激怒了舊黨,埋下了變法失敗,乃至北宋滅亡的隱患。之后兩黨之爭一直在延續,趙煦死了向太后扶持舊黨,宋徽宗繼位之后又扶持新黨,反反復復,你說這樣一個朝代能不滅亡嗎。
向太后眉頭微皺,貌似季陽說的有些道理。
趙煦也皺著眉頭,但他卻不想聽這些追究責任的話,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于是回道:“季先生,想來你一定有解決之法,便告訴朕該如何做就行了。”
季陽卻搖搖頭,說道:“皇上若是不明白先帝失敗的根本原因,我就是告訴你方法,也沒用。”
趙煦深吸一口氣,說道:“那好,你細細說來給我聽。”
向太后也豎起耳朵,想聽聽季陽怎么說。
“皇上,我先問你幾個問題,先帝為何要不遺余力地支持王安石?”季陽問道。
“王安石天縱之才,換我也會不遺余力地支持他。”趙煦對先帝和王安石都十分推崇,否則也不會一心變法。他變法的理由便是子承父業,誰也不能說他的不是。
“我再問皇上,是王安石聰明,還是百姓聰明?”季陽問道。
“自然是王安石,一介百姓如何能跟天縱之才相提并論。”趙煦說道。
“一介百姓自然不能,若是天下百姓又如何,天下人又如何?”季陽繼續問道。
“嘶…這個么。”趙煦不好回答。
向太后本以為季陽會大肆貶低先帝和王安石等人,沒想到他會這樣問,還把趙煦問倒了。她饒有興致地看著季陽,從他別出心裁的問題里面,向太后感覺他不簡單。
季陽呵呵一笑道:“還是我來替皇上回答,天縱之才,也比不上天下之才。王安石讀書再多,還能把天下的書都讀完不成,且不提一本書還能看出一百個道理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