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煦雖然心里不爽,卻不得不承認:“有道理,可這跟變法有什么關系?”
季陽笑容不改道:“當然有關系,皇上變法乃是為了變天下,想要變天下就要天下人一起努力。可是先帝把重任放在王安石一個人身上,他一個人如何擔得起天下?”
趙煦聞言心中一震,腦海中豁然開朗,終于明白問題出在哪。
向太后都不禁陷入深思,季陽語出驚人,令她都有些佩服了。聽季陽這么一說,問題似乎變得明朗起來,向太后開始重新考慮兩黨之爭。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趙煦目光灼灼地看向季陽,早知道這家伙如此有才,還費那心思干嘛,直接讓季陽去督辦變法的事情就行了。隨后他又生出難題,問道:“可是朝中兩黨相爭,地方豪紳官員陰奉陽違,百姓怨聲載道,如何讓天下人一起替朕辦事?”
向太后也重新看向季陽,之前那句話只是大話,落實到具體問題,可沒那么容易。
季陽卻自信一笑道:“這變法就如同督造一棟宮殿,皇上,您說是從上往下建造,還是從下往上建造。”
趙煦毫不猶豫道:“當然是從下往上建造,你的意思是說,變法也要從下往上?”
季陽點頭道:“不錯,皇上切莫將變法看做是一朝一夕之事,想要建成這座宮殿,必須牢牢打好地基。用神犬引導民間風向只是一時的,想徹底讓百姓成為大宋的根基,就必須讓他們認可你。”
“其實百姓的要求不高,他們只要吃飽穿暖,就會認同你了。當務之急,便是發展大宋的經濟,而非想著擴充軍備去打仗。此時發動戰爭,無疑會讓大宋的財政更加吃緊,百姓的日子過得更苦,又如何支持你變法。我知道先帝和皇上都不甘被蠻夷欺壓,想出一口氣,可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大國亦是如此。”
北宋經濟本來十分繁榮,但是到了宋神宗時期,則跌落低谷。而變法失敗之后,到了趙煦這一代經濟更加困難,所以網上說北宋經濟如何繁華,那也要看是哪個皇帝時期。
“朕變法,正是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就說那青苗法,利國利民,可到頭來卻因為那些貪官污吏,豪紳貴族弄得一塌糊涂。依朕看,若是不重典鎮壓,用什么法都沒用!”趙煦是被那些地方官員和豪紳貴族氣壞了。
“非也,皇上若是不用青苗法,地方官和豪紳貴族,又怎么會百般作弄呢。”季陽笑著道。
“不用青苗法,那還怎么促進經濟發展?”趙煦不解道。
說道這里就有些麻煩了,季陽很難讓一個古代人理解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而王安石的變法,很大程度上就是讓國家控制民間貿易,也就是失敗的計劃經濟。
當然,在古代想要實現市場經濟也不大可能,畢竟國情不同。封建社會搞市場經濟,或許可以促進商業發展,同時也會讓豪紳貴族的勢力更大,完全壓制皇權。
就算在華國,也沒有完全搞西方那一套,國家依舊壟斷了一些重要領域。不像西方國家,幾乎什么領域都是自由市場,國家都被軍火頭子控制了。
如果季陽把這套說出來,趙煦肯定不會同意。
“依我看,王安石的新政已經失敗了,只有再變才行。”季陽說道。
“再變,莫非你有更好的法?”趙煦問道。
王安石在變法之初,曾經在一個區域試行了青苗法,取得很好的效果。因為他是親自在地區試行,沒有豪紳貴族的干擾,也沒有其他官員干擾,效果自然好。
后來在全國范圍實行失敗,王安石和宋神宗都懵了,完全搞不清什么原因。
而此時的趙煦,也不知道失敗的根本原因,青苗法在他眼里怎么看都好。而季陽之前所說的那些原因,其實是后世總結出來的,趙煦哪知道的那么清楚。
“想要再變,我們還得細細商量一下才行。”季陽有一些想法。
“好,我們去書房談。”趙煦道。
緊接著,季陽和趙煦,向太后三人來到他的書房,而丁春秋二人則在外面候著。在丫鬟倒茶的時候,季陽還思索著,該怎么讓趙煦接受國家把持經濟的副作用。
經濟這個東西想要發展好,自然是越自由越好,但是過于自由又會跟國家產生矛盾。尤其是封建社會,國家不可能讓一群商人成為支柱,乃至于成為一個龐大的階層,影響到國家決策。(未完待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