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比東瀛天皇更易控制,我們可以用朝鮮制約東瀛。朝鮮的武道文明弱小,本就深受中原影響,實行漢化應該不難。”季陽又道。
“以夷制夷。”景秀連道。
“不錯,朝鮮和東瀛的矛盾比我們更深,只要利用好了,我們可以更快在兩國站穩腳跟。相對于東瀛,朝鮮這個小媳婦還是比較順服的,可以適當地扶持一下他們。”季陽說道。
“卑職也是這么想的,我們可以將朝鮮當成一個要塞,用來防御東瀛。如此一來,只要朝鮮這個要塞屹立不倒,中原便不必擔心東瀛。”景秀連道。
“不,你這個方法只能阻擋東瀛一時,阻擋不了它一世。”季陽搖頭。
景秀連聞言一怔,他自認為絕妙的布置,竟然被季陽否決了。
季陽沒有看他的表現,繼續道:“構筑堡壘和城墻固然是一種抵御外敵的好辦法,但是想要永久解決外敵,最好把他們都變成自己人。秦王朝統一六國,建造長城把北方民族拒守在外,但是到頭來呢。中原北方一直遭到外敵入侵,甚至于幾次被異族滅國。”
“長城擋住了匈奴,也擋住了漢人的心,幾乎所有漢人都以為長城是不可逾越的。這是戰略性的錯誤,我們在南方決不能犯同樣的錯誤。”
景秀連聽著很有道理,但是要說長城是錯誤的,他一時間難以接受。他曾經依仗長城,多次抵御北方異族,深知長城的重要性。
長城不單單是一堵墻那么簡單,長城是一個整套的防御體系。
城墻本身只是第一道防線,更多的時候是起到預警的作用,在長城的后面還有大大小小的屯兵點,小的只有一個村子大小,大的則如北平,宣府,就算敵人突破了第一道防線,后面還要面對大大小小的堡壘城池,以及如北平這種城市里駐扎的機動兵力的堵截阻攔。
長城作用不但在于對北防御,而且更重要的在于它強烈的穩定了戰線。也就是說,只要長城和國都在。即使某一處長城被突破,長城全線還可以穩定。
結合上一點,中原王朝就可以調集緩慢的步兵,從兩側包抄與正面對峙。換句話說,只要北兵攻入長城,那么他就處于被u型包圍狀態。這也是為什么游牧民族連年侵擾,卻總不能占領土地的原因。只要它撤的慢了,步兵追上合圍,北兵必然覆滅。
“說遠了,總之我們不能用對付游牧民族的方式來對付朝鮮和東瀛。我的想法是大力發展海軍和漁業,在朝鮮和東瀛建立起一條牢不可破的海上橋梁。”季陽說道。
“如此一來,朝鮮和東瀛豈非更易相互往來,萬一他們聯手怎么辦?”景秀連擔憂道。
“只要這條橋梁是我們的,還怕他們相互往來么。”季陽道。
本來東瀛離中原有一海之隔,不便管理,但是有一座無形的橋梁,便把東瀛這個孤立的島國變成了中原的延伸地。季陽相信,以漢文化的壯麗龐大,一定可以不斷侵蝕兩國。
“盡快穩定兩國局勢,接下來我們還有許多地方要征伐。”季陽說道。
“卑職領命。”景秀連回道。
交代下去之后,季陽傳送回小龍女身邊,閉關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