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錢有度,逐利無度。”文浩然答道。
“你在害怕嗎?”季陽問道。
“學生怕什么?”文浩然不解。
“你怕利欲熏心。”季陽說道。
問答形式是一種傳統的,很好的教育方法,比強制性灌輸某種思想的效果好得多,不過這種方法比較費心思。
“學生......”文浩然想說不怕,但是仔細一想,還真有這方面的擔心,一時間不知該怎么說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下地獄焉能成佛?”季陽說道。
眾人聞言頗受啟發,隱隱明白了季陽的意思。
“先生,您的意思是逐利忘利嗎?”文浩然問道。
“何為利?難道只有金錢才是利,權欲美人不是利嗎?一盤果子,三歲小孩都知道擇其酸甜,難道三歲小孩也都利欲熏心了嗎?”季陽說道。
“人之初性本惡,但是讀書明理之后,有孔融讓梨。”文浩然說道。
“孔融讀書后懂得讓梨,難道你們不懂得讓利?”季陽問道。
“學生不與民爭利。”文浩然說道。
碰到這么一個能言善辯,原則性強的學生,季陽也覺得頭疼。難怪他屢屢鼓勵學生們去經商,去發展格物,但效果卻不怎么樣。
一個十八歲的年輕學生都這么固執,更別提那些老師了。季陽頭疼了,文浩然的老師則為之自豪,這正是他想要的。
太昊皇朝雖然沒有明確提高商人和工匠的地位,但是因為工業發展,他們的地位實實在在提高了,引起許多人的警覺。
京城分院一些老師,并不是星宿書院培養的,因為星宿書院還沒有培養出那么多師資力量,一些老師直接請的大學士。
這些大學士雖然學問高,但是思想古板,還把這些古板的思想傳給學生,使得京城分院的思想氛圍不是很好。
不與民爭利是儒家喊的很響亮的一個口號,主要是怕官府朝廷用權力經商,釀成權利結合的可怕后果。
這條口號喊出來,沒有人敢說不對,季陽也不能否認。因為官府經商的確是不可行的,季陽本人都明確表示,官員極其親屬不能經商。
“權者不與民爭利,但你們還不是權者。”季陽說道。
“學生勤學苦練十載,為的就是報效朝廷。”文浩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