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市場的開放,劉三峰的暴發,讓金河鄉街面上的一些人看到了機會,一個個擼起袖子,三五合伙開始收購棉花。
他們也不管有沒有客戶需求,有沒有銷路?上來就收,幾乎是一夜之間,在金河街面上,便出現了五六家棉花收購站。
搶收之下,棉花的價格被陸續抬高,資金雄厚的劉三峰毫不在乎,86年輟學后就開始經商的他,已經在商場上打拼了十幾個年頭。
見識,閱歷,對商場的把控能力,絕對這些剛剛開始合伙經營的人所能比的,只要有錢賺,價格可以再高。
上一年還給他送棉花的崔新成今年趕上機會了……
劉三峰的三鄭棉廠在南方有了一點名氣,主要是上一年,他和鄭阿四聯手打拼創造出來的,加上今年的時候,劉三峰還去了各家紗廠企業轉悠了一圈。
今年開始收購棉花的時候,南方一些紗廠也想效仿鄭阿四,希望能夠壓縮成本,獲取更高的利潤。
其中有一些棉花企業安排業務員來到金河,這些人來金河第一個尋找的人就是劉三峰,劉三峰有實力,有場地,找他代收棉花,也放心。
可惜,劉三峰太忙碌了,一個人分不了太多的精力。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便有一些業務經理或者客商感覺受到了冷落,崔新成見縫插針,當即上去和人家交談,主動拉攏。
沒幾天,他便不再給劉三峰送棉花了,而是另起爐灶,自己在西邊和賈冬青兩個人開了一個棉花收購站。
他手里沒錢,都是客戶墊資,他幫助代收,一斤提五分錢的提成。
隨著棉花站的增多,開始往棉站松棉花的商販也增多起來,劉三峰手底下光送給他送棉花的小商販就有十幾個人。
每天的收購量在兩萬斤左右,棉廠運轉起來,每天都有十幾噸皮棉被拉走,又有幾萬斤棉花被收購上來。
這些小商販們為了收購足夠多的棉花,在私底下拼了命的競爭,相互詆毀,肆意抬價,以訛傳訛,惡意競爭也就隨之出現了。
崔新成極有頭腦,在金河鄉經營棉花,他算是有經驗的了,其中的一些門道他非常了解。
他的這個客戶叫做郭本昌。是來自js國運紗廠的,這是一家大型企業,棉花送進機器運轉一圈,出來就能變成布匹!
郭本昌是國運紗廠的負責人之一,來到這里之后,也只購買一級棉,二級和三級的不要,出絨率太低。
一級棉的價格高一些他也不在乎。
崔新成幾乎將他當成財神爺一樣供應,吃住都在雷澤市區的酒店賓館,所有開銷崔新成負責,偶爾還陪這位財神爺唱唱歌,順便找幾個點歌員……
他在這里陪同客戶,家里有賈冬青負責收購棉花,一級棉的價格在三塊五左右,隨著劉三峰棉廠的開啟,價格飆升到了三塊八。
而二級棉只需要三塊錢,三級棉甚至只用一塊多。
為了獲取更高的利潤,崔新成授意,賈冬青執行,在收購一級棉的時候,參入至少兩成二級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