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竟,每年一次的春闈和殿試,太頻繁了。
而且,考生們的水平也是參差不齊。
就比如這一屆,才子云集,四大才子都扎堆一起,比往屆的質量不知高出多少倍。可想而知,這競爭壓力就大多了。這也使得好多有真材實料的學子落榜。
所以,科舉考試必須細化
而且現在的科舉制度太隨便了。
只要是家世清白之人,都可以來京師貢院報名參加貢試。
看似面向了大梁所有人,顯得很公平,但這里有個很大的問題
盤纏
士族當然無所謂。
但是寒門和平民呢
從大老遠跑一趟京師得花多少精力和錢銀
考中了還好,可萬一沒考上,那就血虧,乃至年都緩不過這口氣。
這也導致好多有抱負之士望洋興嘆,實在是賭不起啊
所以,這一點也必須要改
徐錦鳳再一次使出了“拿來主義”這一大招
科舉,細化成四場。
第一場當然是童生試
可以每年一次,各縣舉辦,通過者取得童生身份。
這第一步,寒門和平民家的孩子就沒有什么后顧之憂了。即便離得遠的,步行去縣城也耽擱不了幾天。這點代價,他們還是負擔得起的。
第二場,院試。
以各府為單位,所有童生都可以參加,各縣各鎮報銷車馬費通過者賜予秀才身份,還可以免去自身人頭稅,甚至官府還要每年給出一定的廩膳銀,還可以見官不跪
只要中了秀才,那就能為家庭減省一大筆開支見官不跪,更是能讓他們傲然挺直脊梁骨
如此一起來,那些寒門子弟還不發瘋一樣去發憤圖強
第三場,為鄉試。
三年一考通過者賜舉人身份,成為朝廷正式的后補官員,甚至可以直接外放偏遠縣鎮當官。
這就給了眾讀書人一個大盼頭。考中秀才了,那么舉人還會遠嗎
第四場的會試、殿試,也改為三年一考,通過則賜予進士身份。
當然,建文廟和學堂不難。讓寒門和平民能如何有效地讀書學習才是難點。
師者,授業傳道解惑也。
沒有這個“師”,單憑自學,不知要走多少彎路。
所以還是缺人啊
不過徐錦鳳又想到了一個辦法。
建安一朝開了將近二十次的科舉,這寒門學子和其他郁郁不得志的士子加起來也有大幾百號人。
所以,可把他們分到各府各縣做有正式編制的教諭,為官辦學院書生啟蒙開智
哼哼,如此一來
短時間里或許沒多大感覺和變化,但只要經過十年、二十年的發酵
那么朝廷上,必然會有寒門的一席之地
而有了寒門,朝廷便有了多一種的選擇,就無需事事都看世家的臉色了。
當然。
這期間還有一個關鍵點。
平民書生可不像士族子弟那樣自幼就淬煉身軀,擁有一身不凡的武藝。
那么如何才能讓普通的讀書人擁有自保、乃至殺敵的能力
若不解決這一點,平民永遠也無法登上大雅之殿。
徐錦鳳深吸一口氣,“唰唰唰”,洋洋數百字躍然于紙上。
或許現在還沒解決辦法,但他堅信,未來必然會有
童生境的過目不忘、一目十行這等儒道神通,都是為了夯實基礎。
那么秀才境呢甚至更高的舉人境、進士境
他還不信了,會沒有一個自保或者殺敵的手段請牢記收藏,網址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