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彰回過頭看了他一眼,劍眉一皺,隨即又笑了起來,自嘲的笑道:“我殺人無數,想來那些以慈悲為懷的僧侶們是不會為了度的,這天堂我是去不了了,只希望有機會進大漢的先賢堂。讓后人知道我也算是為大漢做了一些事的,便也足夠了。”
荀惲有些好奇:“真要建先賢堂?”
“要建的。”曹彰笑道:“我們出來之前,陛下親口對我說的。他說,越國是大漢的屬國,他們都有先賢堂,讓后人銘記那些對越國有功的賢臣名將,泱泱大漢怎么能還不如一個屬國,先賢堂是要建的,地址都選好了,準備放在洛陽城外的辟雍里,讓那些入太學的士子們都能知道他們的功績。”
“是嗎?”荀惲若有所思的應了一聲:“不知道哪些人可以入先賢堂啊?”
“當然是立德立功立言的人了。”曹彰哈哈一笑,拍拍荀惲的肩膀:“長倩(荀惲的字),你現在是一介武夫,沒時間做學問,人殺得也不少,這立德立言是別指望了,好好立功吧。這次四國會盟,遠征薩珊,也是百世難遇的一場大戰,要是能打贏了,也算是開創萬里征戰的先例,要想留名青史倒也不是難事。”
荀惲掩飾的笑了兩聲:“是啊,我現在只是一介武夫,學問粗淺,真是愧對先人。先祖要是知道了,大概是要從墳里跳起來的。”
荀家是戰國末期大儒荀況的后人,雖然到了入秦漢之后沒有出什么大儒,但是到了荀惲的曾祖荀淑這一代卻異軍突起,接連出了幾個大學問家。荀淑本人博學而不好章句,與陳寔、鐘皓、韓韶三人合稱潁川四長,號稱神君。他的八個兒子號稱八龍,其中又以荀爽的學問最佳,注《禮》、《易》、《詩》,創立荀氏易學,號為碩儒。到了荀惲的父親荀彧這一代則以荀悅的學問最優,作《漢紀》三十篇,《申鑒》五卷,是一代大家。到了荀惲這一代,他的兄弟兄弟荀凱以儒學見長,荀粲以道學著名,而他這個長兄在士林中卻沒什么名聲,這當然和他娶了曹家的女人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還是因為他本人學問上沒有突出成績。對于他們這些世家子弟來說,做再大的官也不如在士林中有好的名聲,象他的曾祖荀淑官不過朗陵侯相、當涂長,但是并不影響他在士林中的崇高威望,連李膺、李固那樣的名流都拜在他的門下,稱其為師。
“學問?”曹彰嗤的冷笑了一聲,不屑一顧:“博通經典,也不過是拾人牙慧,縱著書萬卷,也不過是立一家之言,于道何補,于國何益?”
荀惲沒吭聲,曹家的人沒學問,和他們討論這些沒有意義。
曹彰將他的眼神看在眼里,更加不服氣了。他想了想道:“你荀家有荀氏易,想來你對易學流派也知道一點吧。”
荀惲不動聲色的點點頭:“略知一二,怎么,你有心學易?”
“我才不學那些呢。”曹彰一撇嘴:“遠了不說,有漢四百余年,研究易學的不下百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