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也是窮苦人家的女兒吧。
連身粗布衣裳都穿不起,當真可憐
申時整。
楊有田父子引著一男一女一童走進逃戶村。
正在忙活的村民紛紛起身打量,有些膽大的孩童圍著三位陌生人跑來跑去。
小臉涂的臟兮兮的趙貓兒低垂著腦袋,眼睛只緊盯身前陳初的腳后跟。
昨夜家里遭逢巨變,現下又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唯一熟悉點的就是這個說她柴禾妞的陳初了
想到這里,小臉不自覺嘟了起來。
“哎呦”
低頭想著事的趙貓兒一個沒留神,一頭撞在了忽然駐足的陳初后背上。
“地上有錢么”陳初回頭說了趙貓兒一句,又轉頭對楊有田道“楊大叔,此處就不錯,背風朝陽,我就把家安在這里吧。”
棲鳳嶺山腰這片緩坡有百余丈方圓,陳初挑了一個距離楊有田家不遠的地方,準備搭間地窩棚。
地窩棚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既利于保溫,建造也相對省力。
以前陳初跟隨老師去西疆交流學習西瓜育種時,和看瓜田的老鄉住過地窩棚,感受還不錯。
“陳兄弟,你且過來和老漢講講孽接之術,這些活計交給他們干便是了。”
陳初剛揮了幾下鋤頭,就被楊有田拉到了一旁。
楊老漢嘴里的他們自然是指兒子楊震等小輩。
“陳兄弟,請”楊有田引著陳初在一處向陽位置坐下。
“楊大叔,莫喊我兄弟了,您與我父親年歲差不多,喊我陳初或小陳便好。”
“那老漢腆臉不客氣了,便喊你初哥兒吧。”
“”
初哥兒你全家都是初哥兒
“初哥兒,你所說的孽接之術和接縛之術有何不同”
楊有田卻不覺的這個稱呼有何不妥。
“呃大叔懂接縛”
陳初暫時把稱呼一事拋到一邊,好奇的問道。
作物史課上講過,接縛是宋元時嫁接的叫法。
嫁接在華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至北魏時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一書中,已有介紹嫁接杜梨的方法。
但此時的嫁接技術僅限于某些特定品種的經驗之談,比如葫蘆、杜梨,因沒有形成科、屬類的科學細分,嫁接成活率極低,一直未能推廣普及。
在普通百姓心中,此等技能更接近于秘術之類的神通。
楊有田搖頭道“老漢卻是不會。不過俺曾聽聞,接縛過的果樹雖能增產,但接縛過的接條往往不得成活,十枝接條存活不過一二。”
“接縛不止能增產,還具有抗逆性、保證果樹優良特性傳續、快速進入結果期等優點。至于接穗成活率也就是大叔說的接條成活率低,大概是因為砧木和接穗連接的傷口處理不當,造成果樹水分蒸發以及雜菌侵入嗯,就是肉眼看不見的穢物侵入,這才導致了接穗成活率極低。”
雖然聽不太明白,但楊有田眼巴巴望著陳初,那眼神比看見美嬌娘還熱切。
在信息傳播極慢的時代,農事上某一個先進技術對農人的意義是現代人無法理解的。
“要想提高存活率”陳初想了想。
其實從嫁接技術上來講,現代和古代在手法上差異不大,導致存活率差距的原因還有材料問題。
比如現代人司空見慣的塑料膜。
有了塑料膜纏裹密封,砧木和接穗之間的接口不但可以保水防滲,還可以防止雜菌、灰塵污染果樹傷口。
陳初仔細回想了一下,道“可以用蠟封法,會提高接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