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駝崗為禁軍馬軍養馬之所,面積格外廣闊。
幾日前,一支行事頗為隱秘的隊伍進駐馬營后,此地便時常在晴空萬里的情況下發出隆隆響雷,十分稀奇。
陳初到來時,天雷營營正武同、副營正林承福正在指揮全營封裹軍械,以備明日出征。
天雷營在淮北軍中的正式番號為淮北節帥府直屬炮營,但本營兄弟都覺著炮營聽起來不夠氣派威武,私下自稱為天雷營,時日久了,淮北高層便也跟著喊起了天雷營。
營正武同,陳初親軍出身;副營正林承福剛滿十九,其父林豐,當年桐山之亂時血灑小石嶺,林承福又是藍翔學堂首批畢業生。
畢業后,跟隨煙火局黃恢宏學藝一年,這才與武同一起建起了天雷營。
林承福可算作淮北系最根正苗紅的嫡系。
從他和武同的出身不難看出,陳初多重視這天雷營。
天雷營有兩種主武器,一種為三寸炮,發射九斤彈,銅鑄炮身重一千八百斤,全營配備二十六門。
另一種為五寸炮,重三千余斤,全營配備十六門。
因輜重運輸要求,標準五百人一營的編制在天雷營變成了千人,其中一半人員負責駑馬飼喂、馭車、裝運等等后勤工作。
自從數年前,黃恢宏在無限制預算下研制出威力遠勝以往的火藥后,鑄炮一事便提到了日程。
冶鐵所成立后,更是加快了進程。
本來陳初希望冶鐵所能做出鐵炮,但至今鐵炮因材質問題始終承受不了射程千米以上的膛壓,試驗中出現了數次炸膛事件,有研究人員死傷。
為了快速形成戰斗力,不得已回歸到了銅這種更貴、更重,但延展性更好的材質。
畢竟,這種金屬有貨幣屬性,一門門銅炮便是一堆堆的錢
若不是淮北民間已適應了貨票交易,只怕淮北軍大肆采買銅器的行為會在當地造成貨幣緊縮。
明日出征,是天雷營首次登場,武同、林承福自然知道陳初在天雷營上砸了多少錢,紛紛憋著勁想要來場一鳴驚人的表演。
是以,當陳初要求他們現場演練一番的時候,副營正兼技術骨干林承福當即主動請纓,帶著軍士為陳初演示了從行軍狀態到戰斗狀態的全套操作。
行軍狀態的銅炮安放在特別加固的大車上,車上有契合銅炮的木模,以紡織運輸過程中,炮身顛簸。
兩名軍士跳上大車,麻利拆卸油布制成的炮衣。
另有一隊軍士迅速在地上挖出三個兩尺多深的豎坑,隨后抬來三根大腿粗的木材,一頭埋入豎坑內壓緊,另一頭于空中相交固定。
再掛上滑落組,便形成了一個簡易吊車
吊運炮身,將炮身裝在炮架上,填藥、裝彈,最后林承福伸直右臂,豎起大拇指,以跳眼測距法瞄準。
最后開炮
一直默默數著數的陳初,粗略測算出,從遇敵到開炮,至少需要一刻鐘的時間。
如果是野戰,移速甚慢的天雷營基本發揮不出多大作用也就能在敵人不知道這玩意兒時啥、未作防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讓天雷營從容完成陣地布置。
不過,作為城防,提前將炮位固定于一處,倒更有用。
這邊,一陣震耳欲聾的轟鳴后,隨著黑煙散去,兩里多外的一塊巨石上出現了一個明顯豁口。
林承福一臉興奮,走到陳初身前,抱拳道“校長,幸不辱命,一發擊中”
就算陳初不算太滿意,也沒潑冷水,笑道“不錯待日后上了戰場,不可驚慌不要給咱淮北軍丟人,不要辱沒了你爹爹的威名”
林豐的靈位,至今供奉在蔡州西的英烈堂內的顯眼位置,日日受袍澤、百姓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