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河北軍情
六月中旬,壽州募兵。
以當今之勢,只要有足額糧餉,壽州對臨近州府甚至淮水南岸的周國,都有著巨大的人口虹吸效應。
直白來說,基層軍士并不難招募,反倒是需要填充進新軍的中下層軍官更顯珍貴。
七月上旬,原武衛軍營正秦大川調任壽州,升任第三旅十二團團長。
原鎮淮軍營正周宗發、隊將范廣漢,升任新軍十三團正副團長。
孟憲良、劉毛蛋任十四團正副團長。
蔡、潁兩州軍改同時進行。
姚長子升為蔡州都統、第一旅旅帥,下轄由鎮淮軍一分為二的第一、二團,武衛軍改第五團、以及由蘇茅頭、丁鵬擔任正副團長的新編十五團。
改鎮淮為數字,是為了便于大兵團作戰時的指揮這波爆兵結束后,淮北加上河北路、東京廂軍、禁軍,少說需掌控三四十軍,若日后頻繁傳遞的軍令依舊沿用舊稱,容易出錯,且指揮中樞對麾下各軍戰力也沒有一個直觀了解。
改為數字后,排名靠前的,自然是那些起家的老底子,數字大小和戰力弱強有一定的正相關。
中樞對各軍實力可做到心中有數。
如長子的第一旅轄下的一、二團,一團由長子兼任團長,二團由沈鐵膽和龐勝義擔任正副團長,比起同在第一旅的新編十五團,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只不過,身為一二團的軍事長官,長子和鐵膽對威名赫赫的鎮淮改成一二是有些意見的。
鎮淮軍的老班底,是鷺留圩聯防隊、八山九寨逃戶、桐山民壯精銳,自建軍伊始,便參與淮北系全部戰斗。
他倆都顯數字稱呼不夠威武,最后,陳初給了折中的辦法授予兩團榮譽稱號,因長子和鐵膽都做過親兵營營正一職,特許其前綴加近衛二字。
近衛一團、近衛二團聽起來確實牛逼了一點。
為了延續傳承,近衛一團下轄的一團一連,同樣被授予了小石嶺連。
當年桐山小石嶺,是淮北軍的建軍之戰,以作紀念。
至八月初,淮北兵力布置如下
由武同、林承福任正副營正的天雷營升格為獨立炮團,歸淮北帥府直屬。
第一旅駐蔡州,轄一、二、五、十五團,共計約一萬一千余人。
第二旅駐潁州,轄原安順軍更名第十一團,小辛飛虎軍更名第八團,新編十四團,旅帥郭滔兒。
第三旅駐壽州,轄劉二虎第八團、新軍第十、十二、十三團,旅帥楊震。
另有番號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五團新軍正在壽州編練。
除此外,水師因軍士技能非朝夕可練成,暫時只擴編一團,由史大郎任團長。
寧江軍更名為水軍一團,江樹全任旅帥,轄水師一、二團。
駐東京的周良黑旗軍、吳奎保熊軍、劉四兩靖安軍,暫定番號第四、六、七團,編為第四旅,旅帥周良。
駐河北路彭二廣捷軍、新編永靜軍,暫定番號第三、九團,編為第五旅,旅帥彭二。
河北路王彥部,編為獨立一旅。
山東路楊安部,編為獨立二旅。
此番軍改、擴編并非小事,但淮北近兩個月來,古物海選、博物院開館、食品展銷會、工業品博覽會等吸睛大事輪番開幕,在當地傳媒的刻意遮掩下,軍改擴編的關注度都被士人、商人的狂歡掩蓋。
八月初八,陳初率第一旅一、五團低調離蔡,去往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