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不退
金國大軍初臨北岸時,界河南岸的武邑、阜城、交河等縣確實陷入了空前的恐慌。
可隨著二十一日、二十七日楚王部以及第四旅周良部先后抵達,驚恐情緒迅速被安撫。
一來,楚王大軍去年有橫掃劉鶚叛軍的先例,二來,冬季疏浚會戰時,軍民建立了信任基礎。
是以,楚王到了,就是一個令人安心的消息
隨即,秋收的喜悅更是沖淡了北岸金軍帶來的忐忑。
往年,夏糧收獲后,能撐到秋收已算當家婦人精打細算,秋收的糧食最多撐到過年,至于來年春季,便是所有農人需苦熬的春荒。
但今年的夏收小麥,迎來了史無前例的大豐收,即便進了九月,沿河三縣農人家中大多還有一半以上的存糧,吃到過年完全不成問題。
夏糧未盡,秋糧就又接上了岔如此充裕的口糧,讓摳搜慣了的各家主婦喜的合不攏嘴。
以前,左近村莊在夏糧收獲后多種黃豆、高粱,今年除了這兩樣,還多了玉蜀黍、紅薯兩樣作物。
特別是那紅薯,什么地都能長,不畏寒不怕旱,存不住水的坡地、沙地,甚至輕微鹽堿地都能長。
并且產量嚇死人普遍在兩千多斤至三千多斤的區間。
據聞,阜城先北灣村的莊稼好把式文恩文大伯,親自侍弄的那幾畝,竟達到了畝產四千斤。
消息一出,左近村民都跑來向其取經學習。
就連知縣蔡思都親自送來了一塊穰穰滿家的牌匾。
在此處負責指導百姓貯存紅薯方式的農研所工作人員,特聘文大伯為專家顧問,在獲取一份報酬的同時,在北灣村就地開課,將自家紅薯豐收的經驗總結后教授與大家。
能得來報酬自然極好,但更讓文大伯心情舒暢的是傳道受業,被人尊敬的成就感。
歷來被人輕看的泥腿子啊竟也有一日站在高臺上,為數百鄉鄰講學的風光
沒看么,就那蔡知縣都坐在臺下,不時用小本本記錄文大伯講下的耕作重點
唯一讓文大伯不高興的便是,這幫淮北小子竟把紅薯這么好東西叫做粗糧
紅薯生食脆甜,蒸煮后同樣軟糯甜香,聽農研所的人說,將紅薯儲藏進地窖,半年不壞
若果真如此,這產量奇高、不挑地的寶貝,簡直是窮苦人家的保命丸啊
你們管這寶貝叫粗糧
若不是蔡思阻攔,文大伯差點帶年輕后生為這紅薯蓋間廟。
不過,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窮的,雖然文大伯給紅薯建廟的心愿未能達成,但他另辟蹊徑,將那紅薯放在了楚王廟中楚王泥塑的手中。
這么一來,原本單手扶劍的泥塑,就變成了一手扶劍、一手抓著一顆紅薯不知道的,還以為楚王仗劍搶了別人的紅薯呢。
蔡思哭笑不得,文大伯卻理直氣壯,“王爺使劍給了咱河北路太平,又教大伙種這紅薯一手劍,一手紅薯有何不妥”
不想,文大伯卻帶起了一股風潮,附近村莊有樣學樣,各村泥身楚王紛紛攥緊了屬于自己的紅薯
知道的,明白這是百姓們籍此感激楚王帶來這種可能會永遠消除饑饉的作物。
不知道的,可能以為楚王很愛吃地瓜
蔡思這邊因秋收而忙碌。
陳初那邊也沒閑著既然他和韓企先都沒有開戰的意圖,那就要盡量圓了后者面子,韓企先帶了這么人跑來一趟,怎也要有點成果吧。
比如,交出伏殺金國漢軍的兇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