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滄州
十月初十,十二團北上。
經十余日跋涉后抵達相州,博物院李大家一行駐留當地,秦大川向相州知府遞交河南路安撫使陳景彥親筆書信一封。
信中內容便是請當地衙門協助、配合李大家的考古工作。
秦大川留下一連軍士負責護衛,隨后繼續前進。
隨行士子自打離了淮北地界,便感受到了強烈反差。
因商貿的溢出效應,越靠近淮北的府縣越繁華,反之亦然。
總之,一路行來,大體上是一個從繁榮、安定的富足之地逐漸走向凋敝、失序的過程。
特別是過了黃河,入冬后河北大地滿目破敗枯黃
近年來淮北軍在河北路活動頻繁,落了個偌大好名聲。
當得知這支步伐整齊、雄壯威武的行伍是淮北軍后,不少百姓大著膽子站在路旁觀望。
比起淮北,此地百姓一個個衣衫單薄、瘦骨嶙峋,毫無生氣,竟有些孩童在初冬季節光著腳。
難以想象,苦寒冬季他們如何熬的過。
士子隊伍中,有淮北當地士子、有東京發配至淮北改造的士子,亦有周國士子,不管他們立場如何,是否認同楚王所作所為,但他們尚未經過仕途大染缸的熏染,多懷有赤子之心,見當地百姓慘狀,不禁心有戚戚。
十月二十三,第十二團夜宿河北路中部的平恩縣外,隨軍士子中的周國士子魏明甫、東京士子黃師虔等二十余人一同求見秦大川。
召人進帳后,聽黃師虔吞吞吐吐說了訴求,秦大川差點沒忍住罵人。
黃師虔等人見當地百姓困苦,竟想讓秦大川劃撥部分軍糧分發給百姓。
“你們是想讓王爺要我的腦袋么”
軍糧不足額、逾期,都是大罪,秦大川只覺這幫人讀書讀傻了。
可周國士子魏明甫卻振振有詞道“素聞楚王愛民如子,他若見了此地百姓食不果腹,定然不會怪罪將軍。”
“哈哈哈”秦大川氣急反笑,“這軍糧是前線將士的活命糧御敵國境,是我等武人職責,但怎樣讓百姓吃飽飯,卻是你們這幫讀書人的事你們治理不好地方,卻要我從將士嘴里摳糧,世間哪有這等道理”
這話說的不錯,各地文官被稱為一地父母,治下百姓饑寒交迫,自然是他們的責任更大。
都說天下士人一體,官員無能,他們這些士子臉上也無光。
士子們異想天開的借軍糧一事未能如愿,且被秦大川指桑罵槐罵了一頓,士子們暗暗憋了口氣,只待到了河北路北部,用心做出一番成績,好為天下士人正名
往北再行兩日,天氣愈發寒冷。
二十五日,隊伍進入阜城界
卻和河北路其他府縣宛若兩個世界當地雖還不像淮北那般蓋起大量新房,但肉眼可見的活力生氣卻充斥在田間地頭。
通暢充沛的灌溉溝渠、壟溝規整的田塊、組織有序的村民
雖然大家都是頭一次來河北路,但淮北士子已見怪不怪似乎認為,在淮北系治下,此地本應如此。
可東京、周國士子卻驚愕不已明明只和平恩縣隔了一百多里,兩地怎就天差地別呢
陳初在城南十里相迎,秦大川受寵若驚。
以陳初如今權勢,原本不必如此客氣,他執意如此,只因欣慰就像是在外地打拼時,故鄉親人帶著家鄉特產前來探望、支持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