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王妃重要,還是蔡氏重要
三月的最后一天,齊金兩國和議達成。
自此日后,兩國父子之邦歷史作古;河間、深州兩府劃歸齊國;齊國分批釋放一萬兩千余金國漢軍。
至于百萬貫的軍費賠償,由南京路分三年秘密支付,以當地商、鐵、鹽、茶稅賦作抵押。
此和議在齊國又被稱之為宣慶和議,完顏烏堵補似乎深以宣慶和議為恥,在和議達成的第二天,便率領使團匆匆離開東京城。
齊金雙方都知曉,此和議并非終戰,而是下一次國戰的號角。
但宣慶和議的意義,依舊非凡,不但各地異動瞬間止歇,對周國上下更是造成了極大沖擊
原本已在南朝銷聲匿跡的主戰派,以另外一種方式死灰復燃舊主戰派的主張,不止要抗金,還要滅齊。
齊金兩國關系緊張以后,特別是齊國在河北之戰獲勝后,周國朝堂內便多了一些別樣聲音聯齊抗金。
首次提起此議的言官鄧元壽的理由是,“齊國能在河北大勝,便說明金軍不足懼。金國韃虜,不受教化,狼子野心;齊在北,我在南,齊與大周同出一脈,若我朝能與齊結為兄弟之邦,齊可為我大周屏障”
這話初聽很有道理,卻踩到了周國的政治正確。
大理寺卿萬俟卨當時便駁斥道“我大周心腹之患在齊不在金你鄧元壽妄議上國,若你今日狂悖之言傳至大金,豈不令友邦驚詫如今齊國淮北軍悍兇,正是金周兩國互相扶持、唇亡齒寒之時,鄧元壽卻于朝堂之上胡言亂語、是非不分,其心當誅”
萬俟卨開口,當即一幫朝臣接二連三出列,攻擊鄧元壽妖言惑眾,要求懲治其罪。
周帝裝模作樣問了問宰輔秦會之的意見,隨即一臉為難的將鄧元壽褫官收監
雖然他表現的痛惜不已,但明眼人都知道,最抗拒聯齊抗金的便是這位天子,原因并不難猜測金人雖殘暴貪婪,但所求不過財帛女子,只要將他們喂飽,大周偏安江南一隅問題還不大。
可齊國偽齊同樣是漢人王朝,若他們擎起抗金大旗、并一再獲勝,屆時天下漢人之望很有可能由周轉齊。
到那時,到底誰才是漢人正統、到底誰才是偽朝,便不好說了。
如今,已有了類似苗頭淮北富庶的影響絕不僅僅限于經濟層面。
萬民無饑餒、路不拾遺的淮北簡直成了許多文人心目中的桃源圣地,自從去年齊國將那勞什子的四為獎頒與陸延重后,公平、公正的淮北頓時收獲一波周國士人好感。
也吸引了一大批周國士人前去游學,見識了當地富庶后,一批周人自發形成了淮北吹鼓手。
原本的周國大噴子陸延重,因北上被朝廷阻攔,許是懷了逆反心理,回鄉后一改往日懟天懟地的性子,化身為周國淮北第一粉絲,通過各種真真假假的消息,在報紙上向周國百姓展示了一個他想象中的淮北
像什么楚王馬匹失控,不小心踩踏商販攤位后,不但照價賠償,且事后主動去蔡州府衙大獄領監五日
當年淮水大患,蔡州之所以未受波及,全因規劃完善,城內下水道縱橫交錯,可行舟楫。
蔡州之所以繁華,皆因教化有方,便是尋常酒肆中刷碗小工,亦知盡心,每只碗碟需洗足七遍
老夫一故友常居蔡州,去年秋雨連綿之際,下水管道不暢,故友喚其兒修理,卻見,破損管道旁竟藏有一油紙包,內有替換所用接口若干故友事后感嘆,自秦一統六合始,千年以降,淮北善政,亙古未聞也有此官吏,何愁淮北不富,何愁天下不平
陸延重一篇篇不辨真假的小作文,為淮北在周國內部再度俘獲眾多無腦粉。
周帝對他頭疼的很,但在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周國內部,想要約束陸延重這等人,實在是太難了。
畢竟,不是誰都像楚王那般,敢讓不聽話的士大夫物理消失。
終于,這股民間風潮慢慢侵襲到了朝堂,像言官鄧元壽他能在朝中為官,不可能不知道周帝對齊國的忌憚。
卻依舊講出了聯齊抗金的話除了可能有人在背后鼓動他之外,鄧元壽對淮北的好感也可能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