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喚作繼哥兒的少年,呵呵一笑道:“我吃不完,何大哥幫幫我。”
何大哥面相憨厚,人卻不傻,自是知曉這位睡在自己上鋪的小兄弟的善意,便誠摯笑道:“待愚兄今年暑假回了家,給你寄些我們蔡州特產。”
“哈哈,好說。”
這位何大哥可是高等學堂里的名人.此人是東京高等學堂年紀最大的學子,比有些教授還大些。
并且,據說此人十三歲時才開蒙,卻在開國十年的秋招中,以淮北路第一名的成績考進東京高等學堂
旁邊一位同窗聞言,不由好奇道:“何大哥,你不留在東京么?淮南能尋到甚好差事?”
高等學堂的學生畢業后,自然是留在東京就業面更寬,收入、機遇,更是不可同日而語。
何大哥憨厚的笑了笑,卻道:“我看報紙上講,小趙娘子今年在蔡州推行的義務教育,很缺新式學堂畢業的先生,我回去教書”
那位同窗倒吸了一口氣,愕然道:“何大哥,以你的勤奮,便是繼續考大學堂也不難!大學堂待上幾年,畢業便可在六部觀政啊!你回去教書能有甚出息?”
何大哥卻道:“我年紀不小了,想做些實事.”
他這話,大家都很難理解。
便是化名陳繼的陳稷也搞不懂這位大齡同學的想法去六部觀政,就不能做實事了么?
隨后,幾人討論起了畢業后的打算。
飯堂去往宿舍的路上,立著一排雕像。
他們都是歷屆國立學堂走出來的優秀學生,有已做了一府知府的陳英朗;有歷經兩年航行、去年年末剛剛返回泉州,帶隊尋到了陛下所說的南美洲的郭林;還有光復西域、大楚軍中最年輕的督帥秦勝武
但最后一個書生打扮的雕像,卻不像前方那些雕像在基座上刻有名字和功績。
不過大家都知道這是誰。
立雕像,自是因為他有功;沒留名,卻是因為他犯了殺人之罪。
雖有人評價他過剛易折,但在何姓學子心里,這位學長卻是為了不使陛下因他為難、不讓學堂因他蒙羞,才做了玉石俱碎之舉。
何姓學生習慣性的在雕像前默默站了幾息。
前方,同窗發現何大哥又站在雕像前發呆了,不由喊道:“何繼志,愣什么啊?”
“哦,這就來”
何繼志隨即跟上了同窗的腳步。
那雕像,便是開國元年,死在了臨安昌華縣的崔載道。
而何繼志原名何肚兒,原是蔡州真陽縣一名農戶子弟,宣慶五年秋,崔載道在此接待北上的留淮學堂學生,兩人偶遇.
那時的何繼志從未想過,自己有朝一日能坐進學堂讀書。
可彼時崔載道現身說法,說自己是災民,逃到蔡州后,靠楚王妃設置的助學金才完成了學業。
還勸他,君子當自強不息.
后來,崔載道沒有食言,在蔡州為他補了兩個月的課,才讓何繼志以十三歲高齡考進了藍翔小學堂。
當初,何繼志問崔載道為何幫他,崔載道曾道:當年楚王妃拉過我一把,你就當這是咱們淮北的傳承吧。
再后來,何繼志聽說了崔載道身死的消息
也正是打那時起,原名何肚兒的他,將自己的名字改做了繼志。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