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璉這才對著劉瀚笑道“劉員外,咱們也別耽擱了,且去取鹽吧。”
當下,賈璉和劉瀚等人便直奔鹽倉取鹽,至于批驗所和鹽課司自然都打點過了,如今直接去鹽倉提鹽即可。
此時的鹽倉外已經排起了長龍,全是準備運鹽的馬車、驢車、牛車,甚至是手推車,熙熙攘攘的,十分之熱鬧。
那鹽倉大使恰好也姓賈,名叫賈鑫,生得大腹便便,臉圓肚圓,一看就是個吃得腦滿腸肥的貨色,外號三兩金。
此刻,這位賈大使正在辦公室內休閑地喝著茶辦公,屋外還有不少人排隊等著他接見用印呢,其中一名青年已經等得一臉不耐煩了。
這名青年約莫二十歲上下,生得輪廓分明,雙目炯炯有神,薄薄的嘴唇抿成一條線,赫然正是那日賈環見過的憤青李鴻基。
話說這個李鴻基是陜西米脂縣人氏,其父李守忠是當地的一名小地主,家境還算殷實,至少不愁吃穿,但正所謂人向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李守忠雖然沒什么大志向,但銀子自然沒人會嫌多的,一次意外的機會,李守忠認識了一名鹽商,發現販鹽真的很賺錢,于是便把所有積蓄都拿出來買地種糧,輸送到邊軍糧倉換取鹽引。
經過一年的努力,李守忠終于換到了三百引的鹽引,亦即是九萬斤鹽,按照大晉市面的五十文鹽價,九萬斤鹽的市值就是四千五百兩銀子,除去各項成本,利潤估計能達到兩千兩。
一年賺兩千兩,這對李守忠這種小地方的小地主來說絕對是暴利了,所以興高采烈地派了兒子李鴻基,還有侄子李鴻義趕來揚州取鹽。
李鴻基和李鴻義兄弟懷揣著鹽引趕到揚州,本以為很快就能拿到鹽大賺一筆,結果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十分殘酷,兩名初次入行的菜鳥來到揚州后處處碰壁,耗了兩個月時間還沒把鹽提出來。
李鴻基本來就是個憤青,處處被刁難,自然肺都氣炸了,但是碰得頭破血流之后,終究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花了不少銀子打點,終于過了前面那兩關,如今只要打通鹽倉司的關節便能提鹽了。
這時,終于輪到李鴻基了,他進了鹽倉司大使的辦公室,取出鹽引,強顏作笑道“賈大使您請過目,這是鹽引,不知在下幾時能提鹽”
賈鑫外號三兩金,雁過拔毛,沒有好處你想提鹽,那是不可能的,只見他好整以暇地撿查了李鴻基的鹽引,發現上面已經有了批驗所和鹽課司的蓋章,再一看李鴻基,似乎并沒有塞好處的意思,心想,這小子定是個芻,前面知道塞好處,現在倒不會了怕不是小看我這個管倉庫的吧,便輕咳一聲道“今天的提鹽額已經滿了,本人先給你登記了,你過幾天再來吧。”
李鴻基忙問道“過幾天”
賈鑫淡道道“取鹽的人太多了,真不好說,快則三四天,慢則十天八天,反正你過幾天再來問吧。”
李鴻基不由傻了眼,倒不是他不想給好處,實在是囊中羞澀啊,在這里耗了兩個多月,又給了前面兩關的好處費,所帶的盤纏都花得七七八八了,連吃飯住店都成問題,實在給不起啊
賈鑫瞥了一眼李鴻基,見這小子還不識相,那胖臉頓時拉下來道“下一位”
李鴻基咬咬牙,正打算把身上最后幾兩銀子取出來,一名小吏卻急急忙忙走進來,湊到賈鑫耳邊低語了幾句,后者立即道“快請”
那名小吏雖說得小聲,但是李鴻基耳力好,分明聽到什么榮國公府的璉二爺來了。
賈鑫見李鴻基還柱著沒動,十分之不悅,皺眉道“還不出去”
李鴻基十分不情愿地離開了賈鑫的辦公室,結果迎面便遇上了賈璉一行,于是惡狠狠地盯了對方一眼。
賈璉有點莫名其妙,但辦正事要緊,所以也沒理會,徑自進了賈鑫的辦公室,結果接下來的一幕卻讓李鴻基火冒三丈。
原來不出盞茶工夫,那賈鑫便親自陪著賈璉出來了,而且點頭哈腰地帶著他到鹽倉取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