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末換了身衣裳,又重新梳了個發髻,然后去書房,叮囑三個孩子乖乖在家待著,她去村長家一趟,很快回來。
三個孩子自然是應下的。
蘇末這才同惠娘往村長家趕去。
蘇末還以為縣令會是個年過四五尋的中年男子,瞧見了才發現,竟是個身形健碩的美男子。
穿著官服,寬肩窄腰,腰板挺直,皮膚是健康的小麥色,五官立體,臉上沒有一絲褶子。
舉手投足間也沒有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反而帶著幾分隨意灑脫,平易近人卻又略顯疏離。
村長給蘇末使了個眼色,讓她別傻站著,民見官,跪拜之禮不至于,但其他該有的禮數還是不能少。
蘇末在接收到村長的提示后,馬上規規矩矩的福身行禮“見過縣令大人。”
縣令姓方,他從村長口中已得知那古法正是眼前的女子所尋到,而且此人還是上回村長說過的寡母。
“正事要緊,不必多禮。”
方縣令收回目光,神色淡淡。
“本官且問你,這改善土質的法子你如何得知”
過來的時候,惠娘已經給蘇末透過風。
村長沒將蘇末去湖州府尋雜記這事告訴縣令,而是含糊其辭,只言是村中一婦人所提的法子。
村長自是有私心。
若如實告知真相,縣令直接派人去湖州府找到這本雜記,豈不是讓他們白忙活一場
他作為村長,大小也是個官職,自然也有考核,無功無過雖也能繼續任職,但不代表不想有功績。
這古法是從落山村里傳出去的,若真有效果,他這個村長自是面子有光,在其他村子的村長面前也更加抬得起頭。
再長遠些,便是村里的兒郎女娃們,親事也會順暢幾分。
而村長的私心之舉,卻是讓蘇末免去了圓謊之事。
當初從湖州府回來后,她便意識到自己思慮不周,若是有心人前去湖州府查探,這雜記之事難免敗露。
但事已至此,后悔也是無用,258倒是想得開,安慰她有顧杏年的錦鯉運在,別說是個小謊言,就算是從懸崖掉下去,下面都必定有藤蔓纏網將她給兜住了。
注意到村長給她使眼色,蘇末定下心神,道“回大人,此法乃是我以前在娘家一本雜記中得知。”
方縣令有些不太信,一個農婦,娘家能有什么雜記會記載鹽堿地的改善之法
而且若是在娘家瞧過的,又為何到如今才提出來
他將疑惑之處點明,隨后垂眸,指腹摩挲著茶碗,等著眼前的婦人辯解。
蘇末這次可謂是考慮周全。
“大人有所不知,我本是晉州人士,家父乃關遠城一員外,家中藏書千卷。
只恨元雍十六年,晉州大旱。
家父攜我一路南下,眼看過江便可離開晉州,豈料官兵追到,將家父射殺在我眼前,我更是跌入江水中。
萬幸我被夫家救起,后知村子靠出海捕魚為生,又有夫家養著,從未考慮過生計之事。
誰料前幾年夫君及公婆出海意外身亡,我至此渾渾噩噩,月前才清醒過來。
沒了夫家,膝下又有三個兒女,一家子想要活下去,總得個進項才是”
蘇末說到這里,就沒在繼續往下講。
她很清楚,話不能說太明,要留有腦補的余地,這樣一些細微的出入,旁聽的人會下意識的給圓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