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低著頭,讓人瞧不清神色,聲音到后面已經有些哽咽,給方縣令和村長一種說到傷心事,有些情難自禁的感覺。
方縣令對蘇末自然是打聽過的,但也只是限于縣衙內調取的檔案。
例蘇氏是元雍十六年來的沿海縣,并按照流程,在此落了戶籍。
次年嫁落山村顧家顧大郎為妻。
元雍二十二年春末,顧家有三人注銷戶籍。
若非這會蘇末說起身世,他著實是沒想到,蘇氏會是當初晉州大旱的難民,還與自己有幾分淵源。
方縣令眸光微閃,不動聲色的將蘇末的眉眼看入眼中,與記憶中那人確實相似后,心中信了七八分。
但他還是問道“令堂可是關遠城的蘇致遠蘇員外”
蘇末微怔“大人認得家父”
方仕親抿一口茶,茶很普通,入口微澀。
“令堂是關遠城有名的大善人,本官承受其恩惠頗多。”
方仕也是晉州人士,幼時父母雙亡,家中叔母似他如累贅,特地將他帶去百里地外的關遠城,將他遺棄。
若非關遠城的蘇員外在城門口搭棚施粥,并與官府合謀,出資搭建義善堂,收容孤兒,他早已沒了活路。
方仕一直記得那年冬日。
后半夜忽的大雪紛飛,義善堂被白雪覆蓋,他與其他孩子冷的圍在一起,報團取暖。
就在感覺要凍死的時候,那個面目和善的男子逆著風雪而來,給他們送來棉襖和木炭。
然后指揮婆子煮粥,等粥好了,他們圍坐在一起,捧著熱粥,暢想未來。
他當時說,他想做大官,不再讓人欺負自己
男人有些意外,隨后揉了揉他的頭,沒有說話。
第二天,義善堂來了教書先生
思緒收回,方仕挑揀出重點,道
“令堂曾搭建義善堂,本官便是義善堂中一人,且后由令堂出資入科舉。”
蘇末連忙回想相關記憶,關遠城確實有個義善堂。
蘇父曾和原主說過,那是她三歲生日的時候,生了場大病,看了不少大夫都沒用。
最后得高人指點,搭棚施粥,建義善堂收養孤兒,為原主積攢功德,就能把人救回來。
蘇父最不缺的就是銀錢,當即大手一揮,按照高人所說的做。
搭棚施粥七日,原主還真就慢慢的恢復健康。
蘇父見狀,原本只是試試的心態頓時信服,不僅收養孤兒,還出資培養這群孤兒,讓他們長大后能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只是蘇末確實是沒想到,這世上還有這么巧的事,堂堂縣令大人,居然是原主父親出資所建義善堂的一員。
村長也十分震驚。
他還是第一次聽到蘇氏如此詳細的提起娘家的情況。
員外之職,大雍朝一個特殊的存在。
沒有實權的正八品官職,花五萬兩白銀就能買到,每年需上貢朝廷萬兩白銀,不限制其繼續經商,戶籍也依舊是商戶,但地位比尋常商戶要高。
按照大雍朝律法,商人世代不可科考,其女外嫁,夫婿不可科考入朝為官。
但若是捐買個員外之職,會破格給其一個夫婿科考名額。,請牢記:,免費最快更新無防盜無防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