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媽拿過煙筒,實話實說道:“她家的條件在村里算是比較困難的,她大哥和二哥娶媳婦的時候,就已經把家里給掏得一干二凈了,甚至還欠了不少債呢!雖然她家的勞力足,但家里的房子已經不夠住,必須要起新房子了,再加上她三哥也到了該娶媳婦的年紀,這些開支加起來,她們家沒個幾年是緩不過來的。”
鄧世榮把煙絲跟火柴遞給大媽,點頭說道:“這年頭,大家過得都不容易,兒子多確實好,在村里沒人敢欺負,但給兒子娶媳婦的時候,大部分家庭都是元氣大傷,沒個幾年是緩不過來的。”
大媽接過煙絲跟火柴,嘆道:“誰說不是呢,我當年為了給我那三個兒子娶媳婦,也難了好多年,那時真的幾個月都不舍得吃一次肉,直到這兩年才算是緩了過來。”
鄧世榮笑道:“緩過來就好,以后就等著享福了。”
大媽一邊往煙筒嘴里塞煙絲,一邊搖頭嘆道:“唉,像我們這樣的人哪有什么福享啊,我這輩子注定就是勞碌命,估計要一直干到躺進棺材那一天才能停下。”
兩人閑扯了一會,鄧世榮才問道:“阿表,剛剛你說的這個劉老三,他家在哪里?”
大媽給指了路,然后才開玩笑的說道:“阿表,這媒要是做成了,你可得給我帶包果餅。”
鄧世榮起身笑道:“這媒要是做成了,別說是果餅了,就是豬臀我都分你一半。”
大媽沒把這話當真,笑哈哈道:“好,那我等著你這半只豬臀。”
……
鄧世榮根據大媽指的路,騎著單車來到了一座老舊的泥磚屋前。
泥磚屋的左前方堆著滿滿的一堆劈開了的柴,在柴堆旁邊還放著數量很多的編織品,這些用芒竹編織出來的飛禽、走獸可謂是維妙維肖,栩栩如生,既能用來盛裝物品,又有助于裝飾美化居室。
看到這些芒竹編織品,鄧世榮心中就了然,這應該是屋主一家利用閑暇時間,編織這些東西來賣,為家里增添一份收入。
這芒竹編織品在博白擁有悠久的歷史,但在解放前,芒竹編織品產量少、質量差,基本沒什么存在感。
不過,在解放后,博白的芒竹編織就大有發展,特別是70年代以來,工藝進步,制品精美,農民編織能手創新樣品,每年送往廣州交易會展出,都讓外商贊美不已,要求大量訂貨,可謂是供不應求。
這編織手工藝制品投資少,見效快,可手工操作,博白縣的農民又善于編織,所以發展得非常迅速。
到了1979年全縣13個公社辦起了芒竹編廠90個,從業人員5000多人。
1980年芒竹編廠177個,收購總值498.6萬元。
1983年收購總值1065萬元,占當年供銷社農副產品收購總值的43.9%。
1986年供銷社收購芒竹編總值1444萬元,占當年農副產品收購總值的67.17%,全縣專業和兼職的編織人員更是高達13萬人,發展速度真的非常驚人。
博白縣的芒竹編產品遠銷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加拿大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了1987年至1989年,每年僅芒竹編產品的出口總額就在3000萬元以上,躍入全國芒竹編出口收入最高縣的行列。
甚至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還給博白的芒編、竹編制品分別頒發了“品質優良”的《榮譽證書》,香港長江實業有限公司也贈給刻有“品質超群”字樣的金杯一樽。
中國工藝品進出口公司還派錄像隊拍攝《博白芒編》的專題錄像,在國際博覽會、廣州交易會等國際貿易場所放映,讓博白的芒竹編織品在全世界大放異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