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
鄧世安伸手虛壓了一下,等大家安靜下來了,他才笑著說道:“大家先別激動,沒有什么事情發生,只是我年紀大了,身體也是一日不如一日,趁現在精力還可以,先把我們那耶鄧氏的新族頭選出來,這樣我就算哪天不在了,也對得起列祖列宗。”
這話一出,族人都無話可說了。
畢竟這個年代,村里能活過六十的人,原本就沒有多少,族頭已經六十多歲了,選擇退位讓賢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咱們鄧氏始祖鄧曼公,字德陽,今河南南陽人。”
在族頭交接這種重要時刻,鄧世安自然要簡單的說一說那耶鄧氏一族的歷史:“鄧曼本姓曼,殷商年間因輔佐侄子武丁王治國有功,被封于鄧國為侯王(中華史稱曼姓鄧國),距今已經有三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
聽到族頭介紹那耶鄧氏一族的歷史,包括鄧世榮在內的一眾族人都安靜的聽著。
“鄧國自商至周,歷經二十二位帝王,傳國670多年后被楚國所滅,曼公的子孫以國為姓,這就是我們鄧姓的由來。”
鄧世安作為那耶鄧氏的族頭,自然要一些心思去研究這個,所以說起族中的歷史他真的是張口就來:“晉武年間,由于戰亂或官職調遷等原因,57世祖攸公,字伯道,遷入福建汀州寧化縣石壁寨葛藤坳,91世祖瑜公當進士,官吏部,遷居福州,在莆田縣珠璣巷落業。
宋元佑三年(1088年),93世祖調公從福建遷居廣東廉江上井鄧陰坡創業。
94世祖康鑊公,曉得廉江油房洞地方“山青水秀,五行無欠”,遂從上井遷移油房居住。
96世老祖志遠公,字法顯,祖妣藍氏,生有四子,他是我們那耶鄧氏的開基大始祖,于明中葉(公元1500年前后)攜妻帶子,舉家從油房洞遷入那卜黎碧石,后因屋場過小的原因遷至那耶落業定居。
97世文明公是我那耶鄧氏1世大祖考,接下來的估計大家也都知道了,我就不再多說了。”
族中的歷史,在場的只有少數族人是清楚的,多數族人都只是知道那耶鄧氏是從上井、油房那邊搬遷過來的,再往上他們就不清楚了,現在聽到族頭這么一講,才知道鄧氏的始祖竟然是河南那邊的人,實在是稀奇。
鄧世安簡單說了一下那耶鄧氏的歷史,又稍微提了一下鄧氏一族在邦杰大隊的發展情況,然后才把鄧世榮請上臺,說道:“現在,我推薦老九鄧世榮來當我們那耶鄧氏的族頭,相信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那耶鄧氏的發展會越來越好的,大家覺得怎么樣?”
如果是推薦其他族人當族頭,那以鄧世安的手腕肯定不會用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因為要是贊成的人不多,或者有族人當場反對的話,那對于他的威望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私底下先跟大家通氣,取得絕大多數族人的支持后,再推薦就比較合適。
但鄧世安推薦的人是老九鄧世榮,那就不用私底下找人通氣了,因為以老九在族里的威望,他當族頭絕對是眾望所歸,不會有人有異議的。
而事實證明,鄧世安的想法是對的。
“原來是九公當族頭啊,這個我同意。”
“九叔來當族頭,那我是百分百服氣的。”
“確實,我們那耶鄧氏的族頭,沒有比九公更合適的人選了。”
“……”
全場幾百族人,知道新族頭是鄧世榮,有一個算一個,全都表示贊成。
鄧世安早就預料到讓老九當族頭會非常順利,但看到族人們的反應,他心中還是感慨了一下,這威望真是沒誰了,如果他不是有個大隊書記的身份加持,估計在族里的威望都比不上老九。
“行,既然大家都沒意見,那我宣布,從現在開始,咱們那耶鄧氏的族頭,就是老九了,有請我們新族頭講話。”
聽到這里,現場的掌聲以及呼喊聲瞬間便響了起來。
鄧世榮伸手虛壓了一下,待大家都安靜下來了,他才說道:“感謝老族頭的推薦,也感謝各位族人的信任,既然你們愿意讓我來當這個族頭,那我肯定盡力帶領大家脫貧致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