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耶鄧氏,鏟山跟祭山(祭祖)是完全不一樣的。
鏟山,搞得比較簡單,就跟家山一樣,往往不到半個小時就可以鏟完一座墳。
而祭山,那搞起來就比較隆重復雜了,不僅僅要一路敲鑼打鼓,還要扛著一面面寫有鄧字的族旗,再扛上一整頭大肥豬、一整頭羊以及雞鵝鴨之類的祭品。
要知道,雙旺境域到處都是山,所以人死之后都是埋在山上,有些荒無人煙的山甚至連上山的路都沒有,要把一整頭大肥豬扛上山,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抵達墳墓后,前面的流程跟鏟山是一樣的,等把周邊的雜草都清理干凈開始祭祖的時候,就要請德高望重的人念祭文,然后有專門的人根據祭文操作,而族人們也聽從指揮開始三跪九叩。
有資格跪在前面那一排的,都是族里有頭有臉的人物,要么有錢,要么官大,要么在族里威望高。
總之,祭山,是需要不少人力物力來支持的。
而且,祭山一旦開始,就不能只祭一年,需要連續祭上三年。
前些年,因為盡人皆知的原因,那耶鄧氏已經有十幾年沒有祭過山了,而今年便有族人提議想要開始祭山,所以族里有頭有臉的一幫人便聚在一起商量這個事。
鄧允田說道:“九叔,我們那耶鄧氏在你的帶領下,大家的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好了,而現在的形勢又不像之前那么緊張,可以考慮開始祭山了。”
鄧允發接話道:“我們那耶鄧氏已經有十幾年沒祭過山了,確實可以考慮祭一下山了。”
鄧允貴道:“祭山是可以開始考慮,但我認為不能操之過急,現在形勢是放寬了很多,不過還沒有完全放開,要是有人揪著這個做文章的話,還是有點麻煩的,我建議再觀望一下。”
鄧昌寶道:“我也覺得應該再觀望一下,先不說形勢怎么樣,就說客運公司還沒開始分紅,這樣大張旗鼓的祭祖,還是差了點意思,等明年客運公司開始分紅了,到時再考慮祭祖不遲。”
鄧昌雄道:“我贊成阿寶的講法,等明年客運公司分紅了,到時就可以熱熱鬧鬧的祭祖了。”
鄧世安看向鄧世榮,問道:“老九,你覺得呢?”
鄧世榮道:“祭祖的目的除了緬懷祖先以外,還代表著生命的延續和弘揚宗族文化,增強宗族的凝聚力,這是必須要搞的。不過現在大家的錢都投到客運公司了,這個時候祭祖確實不太合適。
所以,還是等明年客運公司分紅了,再開開心心的搞祭祖活動吧!”
鄧世安點頭道:“行,那就明年再祭吧,反正這么多年都等過來了,也不差這一年。”
其他族人聞言也紛紛贊同,這事就這么定了下來。
……
農歷二月廿九,星期六。
上午九點,鄧世榮一家便帶上祭品與工具,出發去鏟山。
先輩們對于風水那真的是極為講究,很多先輩甚至在生前就請風水先生把他們的墓地給看好了,因此這些祖墳都不是埋在同一座山,而是東一座西一座的,每年鏟山都得翻山越嶺,大部分時間都在了路上。
而最近這幾十年大家就不往遠處埋了,基本都往對面那座山埋,結果越埋越多,等到了后世,對面那座山起碼埋了有好幾十座墳,看過去密密麻麻的,哪怕是大白天一個人待在那里,都感覺后背發涼。
這座名叫大窩肚的山,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墓園。
當然,那是后世,現在大窩肚只有幾座墳而已,跟其他山頭沒什么區別。
鄧世榮家的鏟山節奏,都是上午鏟爺爺輩的,下午鏟父母和亡妻。
爺爺輩的墳山離得比較遠,鄧世榮便讓大兒媳留在家照顧小冬兒和冬子,等到下午到對面大窩肚鏟父母與亡妻的墳墓時,才一家老小全部出動。
從鄧世榮家到大窩肚,也就幾百米的距離,中間還隔著一條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