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之前的形勢,大家都知道,再加上前些年大家的生活條件都不好,所以也就沒人提重修祠堂的事。
但是,咱們那耶鄧氏這兩三年的發展別說是在雙旺鄉了,哪怕是放眼全縣都沒有哪個宗族能跟我們相比,這祠堂是宗族盛衰的標志,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祠堂殘頹,香火斷絕。
咱們那耶鄧氏現在的生活條件是越來越好了,重修祠堂已經是勢在必行的事情了。”
“族頭說得對,咱們那耶鄧氏的祠堂已經很殘破了,是該重建了。”
“這祠堂是我們那耶鄧氏的傳承之地,再怎么重視都不過分,我也支持重建祠堂。”
“十幾年前的動蕩,有不少地方的祠堂甚至都被拆了,我們也是好不容易才把祠堂給保了下來,現在祠堂已經殘破,咱們確實應該重建祠堂了。”
“……”
知道族頭有重建祠堂的想法,族人們都紛紛出聲支持。
祠堂,這個名稱最早出現于漢代,當時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禮》立祠堂之制,從此稱家廟為祠堂。
當時修建祠堂有等級之限,民間不得立祠。
到明代嘉靖“許民間皆聯宗立廟”,后來是做過皇帝或封侯過的姓氏才可稱“家廟”,其余稱宗祠。
在古代,祠堂也是族長行使族權的地方,凡族人違反族規,則在這里被教育和受到處理,直至驅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說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祠堂可以說就是一個民俗博物館,又可以說是一部家族的變遷史。
博白縣宗族文化濃郁,對于祠堂無論是現在還是后世都極為重視,每一個姓氏都建有祠堂,說句不夸張的,在博白看一個宗族團不團結牛不牛逼,直接看他們的祠堂就能估個八九不離十了。
見族人們都支持,鄧世榮滿意的說道:“既然大家都同意重建祠堂,那明年咱們再慢慢策劃,這個事不急,可以慢慢搞,一定要把咱們的祠堂建成全廣西乃至全國最恢宏大氣的祠堂,至少能夠流傳兩三百年的那種。”
在后世,那耶鄧氏的祠堂每隔十幾二十年就要重建一次。
之所以重建的次數這么頻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沒有規劃好,或者說重建的資金不到位,建好的祠堂過個十幾年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看起來顯得小家子氣,不得已就只能重建,可以說是勞民傷財。
而這一世,鄧世榮這個族頭自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
這祠堂要么不建,一旦決定要建,那就建成全國都排得上號的那種恢宏大氣的宗祠,這樣既避免了后世不斷重建的命運,還能彰顯出那耶鄧氏的牛逼,讓族人們變得更加團結。
聽到這番話,眾族人都是激動不已,建成全廣西乃至全國最恢宏大氣的祠堂,這樣的話也就他們的族頭敢說得出來,其他族人連想都沒敢往這方面想過。
祠堂作為一個宗族的門面,建得越好族人們自然越自豪,這是大家都樂于看到的。
等族人們議論了一番,鄧世榮才說道:“好了,今天的助學會就先開到這里,重建祠堂的事,我先跟族老們商量一番,拿出一個章程來,等春運結束,客運公司分紅的時候,再具體跟大家說該怎么弄。”
“好的,族頭。”
族人們紛紛應聲,然后便各自結伴離去。
而那些族老以及在族里有頭有臉的那些人,則留下來跟鄧世榮這個族頭商量重建祠堂的事。
后世網絡發達,鄧世榮在手機上看過那些造價超過千萬的祠堂視頻,好家伙,那真的是大氣磅礴,美輪美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