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采薇這才松了口氣,有這兩三個月時間的緩沖,她跟鄧允衡就可以寫上好幾封信,互相之間就不會像現在這么陌生,到時就算見了面,也不會太過于尷尬了。
顧父自然也沒意見,他的思想相對于這個年代的人來說,是非常開明的。
那耶村。
農歷二月初二,這一天村里是必然要做社的。
在雙旺境域,每一個做社的地方,都會有社頭,這所謂的社頭,顧名思義就是負責安排做社的一切事宜。
這個社頭不像族頭那樣要在族里有很高的威望,社頭只要老實本分,做事公正,有組織做社的能力就行。
那耶村的社頭名叫鄧允昆,當初鄧世榮打算把自家的山嶺開墾成果園的時候,就在村里挑選了幾個老實本分的村民來幫忙,其中就有鄧允昆以及他的兩個兒子。
做社不是全族的事,那耶鄧氏分散在二十多個自然村,做社也同樣分散在不同的自然村進行。
比如說那耶村做社,就是跟秧地坡、橫門口、閘肚、山營、上高行、老屋這幾個自然村聯合在一起進行,而分散在其他自然村的族人,也是跟離得近的幾條村聯合做社。
此時,村里的屠戶正在殺豬,鄧允昆則跟底下的人對賬。
等對完賬后,鄧允昆才感慨道:“想想以前做社,很多人家都只是先記賬,欠的社錢慢慢再還,而且多數都是兩戶人家合起來做一份社,能夠單獨做一份社的,家庭條件已經算是非常好了。
而這幾年做社,再也沒有誰家欠社錢了,而且都是一家做一份,甚至有不少人家做兩份三份,這變化真的太快了。”
負責收社錢的族人笑道:“是啊,以前每家每戶去收社錢,能收上來的錢很少很少,也就收來煮社粥的米不欠,社錢沒有哪次是不欠的,甚至有些人家社錢一欠就是好幾年。
現在好了,在族頭的帶領下,我們家家戶戶都是發了財,這輩子都不可能再欠社錢了。”
一提起族頭,在場的族人都紛紛夸贊起來。
對于那耶鄧氏族人來說,族頭就跟領袖一樣偉大。
尤其是原本家里窮得叮當響的族人,對于族頭那真是感激到了極點。
畢竟要是沒有族頭帶領他們發家致富,他們哪能過上如今這種不愁吃穿還擁有幾萬存款的神仙日子啊?
在村民們忙著做社的時候,鄧世榮正陪著黃院長一行人沿著村河一路往下走。
此時新的村河已經挖掘得差不多了,只是還需要把一些巨石搬運過來鋪墊在河道兩旁,所以才不急著鑿穿預留的河段,讓河水往新河段這邊流。
不過,這已經不影響黃院長搞設計了。
把新村河從頭到尾的走了一遍,黃院長帶來的助理人員也一一拍好了照片,做好了相關記錄。
走回來的時候,鄧世榮問道:“黃院長,這效果圖大概多久能出來啊?”
黃院長笑道:“只需要做一些小改動,大概半個月左右,就能出效果圖了。”
鄧世榮道:“那等效果圖出來了,你就給我打電話。”
黃院長點了點頭,說道:“還有這個污水處理廠,我給你們設置在河段的最下游,到時經過處理的污水直接往下游排放,鄧老板你覺得怎么樣?”
鄧世榮笑道:“可以的,就這么辦。”
雖然排放的水都是經過處理的,不會造成污染,但那畢竟是從那些臟水中處理出來的,最好還是能夠往下游排放,而不是排放在村里的河段內。
雙方聊完了正事,黃院長問道:“鄧老板,剛才聽到你們村在殺豬,是在辦什么喜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