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世榮回答道:“今天我們村做社,這做社黃院長你應該知道吧?”
黃院長聞言恍然,他作為古建筑設計方面的專家,對于我國民俗文化的了解不是一般人能比的,自然清楚什么是做社,他笑著說道:“那還真是湊巧了,這做社現場,我能去看看不?”
“當然可以啊,這個沒有什么忌諱的地方,正好今天也讓黃院長你們嘗嘗我們這里的社粥。”
“那太好了,我一直對這些民俗的東西比較感興趣。”
回到村里,閑著沒事的鄧世榮,便帶著黃院長到做社現場,讓他感受一下廣西博白縣鄉下的民俗文化。
他們回來的時候,大塊的豬肉已經放到大鐵鍋里煮了。
把豬肉煮熟煮透,那些水就變成了肉湯,然后放米下去煮粥,等煮得差不多了,再下豬血,然后調味。
這樣煮出來的社粥,那味道真的非常不錯,尤其是在現場吃的話,更是別有一番滋味。
鄧世榮便帶著黃院長等人體驗了一把現場吃社粥的樂趣。
吃完社粥,便開始分社肉。
前面已經說過,在鄉下農村最公平的事情莫過于分社,尤其是分社肉,一頭豬各個部位,都會切成一小塊一小塊的,然后根據做社的份數來平均分配。
基本上,每一份社里面,都會有豬肉、豬肝、粉腸、大腸、豬肺、豬心、豬耳朵、排骨、豬腳、豬尾巴等等。
正因為分社分得極為公平,所以在博白鄉下如果提到什么公平事的時候,都會拿分社來作比較。
黃院長等人也全程見證了這個分社過程,那真的是細致到讓他們稱贊的地步。
把社肉領回來,鄧世榮做了一大桌菜,招待黃院長等人。
吃飽喝足,又在鄧世榮家住了一晚,次日黃院長等人才坐車離去。
清明祭祖,不單只是指清明的那一天,而是前后加起來一個月的時間。
在后世,那耶鄧氏無論是祭祖還是鏟山,一般都安排在春分之后,然后選擇星期六星期天進行,這樣就方便參加工作的人安排好時間回來鏟山和祭祖。
現在雖然不像后世一樣有雙休,但鄧世榮還是把祭祖的時間定為春分后的第一個星期六星期天,原本兩天之后,應該停下來到下個星期六星期天再進行。
不過鄧世榮不想這樣折騰來折騰去的浪費時間,便定下連續五天的祭祖時間。
眼看距離祭祖沒兩天了,鄧世榮便召集負責祭祖事宜的族人開會,這些族人基本上都是祠堂理事會的成員。
人到齊后,鄧世榮便說道:“各位族人,后天就要開始祭祖了,明天各地的宗親還有阿姑大姐們就要到來,不知道大家都準備得怎么樣了?”
鄧允貴說道:“九叔,我們都已經準備好了。”
“去年祠堂升座,各地宗親來參加的人數就不少。”
鄧世榮拿起煙筒,一邊往煙筒嘴上塞煙絲,一邊說道:“今年是時隔二十幾年后第一次祭祖,經過去年祠堂升座的影響,我相信各地宗親來參加的人數,肯定比去年還要多得多。
所以,大家要提前做好準備,得把這些宗親們招待好了。”
鄧允強笑道:“放心吧九叔,我們都已經想到這個問題了,就算今年來參加祭祖的宗親比去年來參加祠堂升座的宗親多上一倍,我們都能夠把他們招待好。”
鄧世榮拿打火機把煙絲點燃,抽了幾口煙后,才說道:“既然都安排好了,那我就放心了!”
接下來,大家聊了聊祭祖的一些細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