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宋儒華,在公司,一直是以老師的身份出現;在日常管理中,也努力營造一種大家庭和大學校的氣氛。
1996年的內亂爆發。
看著一大批曾經是學生的員工在公司成長為骨干,而后竟不辭而別;
看著昨天還在眾目睽睽之下高呼“宋儒華領袖“的干部,甚至站到公司的對立面;
一種切切實實“上當受騙“的感覺,使得宋儒華的心理和感情正承受著一次前所未有的煎熬。
怎么有人說當叛徒就當叛徒了呢怎么有人還會干出卷款私逃的勾當
熬過這段歲月后,宋儒華的管理風格發生了重大改變。
在一篇名為跨世紀企業家的十大素質的文章中,他親自撰文指出,一個真正的企業家,一定要在企業內樹立絕對的權威,同時還要具備一定的思政敏感度、善于巧妙地制造機會
文章寫的很長,但核心便是,自此,宋老師變成了宋總。
內部的師生關系、同門關系蕩然無存。
于是,在內部,下級稱呼上級習慣稱謂變成了某總,比如張總、李總、王總。
就連管理司機的車隊隊長或者管理保安的保安隊長,也是一律稱呼為某總。
自然,外面的人到辦事情更是入鄉隨俗,見誰就點頭哈腰,叫一聲某總。
這樣的稱呼,自然不能體現宋儒華的絕對領導地位。
某日,宋儒華到華亭的“地盤上”視察工作,邊走邊看,不時指指點點,跟在宋后面隨行視察的一彪人馬中,有一個負責后勤和保安的小主管,是宋儒華紹興老家一個村子里的人,也姓宋。
正在這個時候,一個賣家具的小業務員到來辦事情,一眼瞧見那個“宋保安”,趕緊屁顛屁顛地追在后面,叫宋總、宋總。
走在最前面的宋儒華聽到了,以為有人在叫自己,轉身一瞥,不認識呀
再仔細一看,原來不是在叫此宋總,而是在叫彼宋總。
宋儒華第一次覺得自己被人叫得親熱的“宋總“含金量是那么的低。
沒多久,出臺了一個文件,決定在公司內部取消某某總的稱呼。
雖然宋總是不好再叫了,但經多次實驗后,宋主席一稱又得到了宋儒華的默許和首肯,并作為宋儒華在唯一的稱呼逐漸固定下來,不管大會小會、大報告小請示,人開口閉口便是主席、宋主席。
從宋老師到宋主席,宋儒華花了八年時間。
宋主席自然是不用干苦力的,象征性的挖了幾鏟子供企業宣傳拍照后,手里系著紅布的鏟子便交給了別人。
一邊的人此時也沒上去湊趣說什么。
顯然,正在風雨飄搖中的,讓宋主席沒有什么開心顏。
湊上去找死啊。
宋儒華背著手,望著身前的石碑怔怔的發著呆。
“紹興古郡,舉世聞名。
物華天寶,人杰地靈。
素崇教育,代出精英。
公元一九九九年六月,政通人和,百廢俱興
陽春三月,始得現名。
時年九月,序屬三秋。
鏡水盡而東湖清,煙光凝而稽山紫。
首屆學生,欣然入學”
前面的介紹,讓宋儒華嘴角掛著笑意,默默的讀了起來,這篇碑文,文采飛揚,盡顯物華天寶的師爺之鄉韻味。
不過隨后的話語,卻讓他笑容盡斂,
“集團之創始人宋儒華先生,紹興縣平水人氏。
年少貧而好學,盡磨難而不屈。
少小離家,求學錦城。始從師教,后舉實業,敬業篤學,功垂名成。
先生躊躇滿志,難忘桑梓之情。遂于家鄉斥資建校,科教興邦。先生之舉,可賀可敬。
學院創辦至今,深得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關懷厚愛,穩步發展。莘莘學子,陸續成才。
值集團創立十一周年之際,謹立此碑,以志紀念。”
默默地看完后,宋儒華心里比煙花還要寂寞。
也許,這是自己在家鄉留下的最后的痕跡吧。
宋儒華現在很是后悔,怎么就走到這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