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虎口奪食
一幕一幕有悖常識的鬧劇、丑劇,掩飾不了帝國正在淪陷的深刻現實。
“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瘋狂中結束”,
這是投資界的一句名言,用在2002年周年慶后的身上再恰當不過。
讓宋儒華想不到的是,他心血來潮畫出的一張大餅,導致了整個帝國的崩塌。
2002年8月,就在宋儒華和還沉浸在十周年大慶所帶來的亢奮中的時候,一場被內部稱之為“媒體風波“的風暴悄然來臨。
一系列赤裸裸的質疑報道,矛頭直指為十周年大慶所精心設計的5000名軟件工程師全國大招聘;
禍不單行的是,恰好這個時候又爆發了一場始料不及的訴訟。
首當其沖的正是系賴以生存的根基銀行信用。
9年前殼公司那筆對外擔保,徹底暴雷了。
宋儒華被這9年前發生的事情,搞得措手不及。
銀行,對于宋儒華來說,就是個錢袋子。
以建設軟件園、投資換市場的名義圈地,使土地資源轉換為土地資本,然后再把這個土地資本重新評估后拿到銀行套現,如此雞生蛋、蛋生雞,只要能源源不斷地從政府手中拿到廉價的“高科技”用地,這就是一個完美的閉環。
而對銀行來說,一是有地方的關系,二是那些土地價值確實也擺在那,土地抵押貸款,這是在銀行最受歡迎的貸款方式。
有一則真實的笑話
在向銀行申請貸款的過程中,某行長笑問“市場上很少看到托普的產品,你們報表里的銷售收入到底是哪里來的”
負責辦理此事的經辦人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們有一個子公司,專門做走私的”
該銀行負責人大笑作罷,不再深究。
大家心照不宣的陪著宋儒華玩套現。
所以,宋儒華萬萬沒想到,銀行會在關鍵時刻捅他一刀。
甚至,對那筆擔保,宋儒華當時了解的還沒有媒體多。
因為,在收購殼公司的時候,地方承諾過,過往的事情都會解決,即使出了事地方也一力承擔與新公司毫無關系。
儒商宋儒華天真的認為地方會出面,一如他可能根本就沒有想到堂堂帝國,在泱泱13億人口的全華國招聘區區5000名軟件工程師,竟會引來眾多電視、報紙、網絡的三維一體轟炸一樣。
于是,和他都對此保持了沉默。
承諾,自然是口頭的。
和書面契約,是兩碼事。
前任承諾的事情,關現任什么事
退休前說的話,退休后也要有人愿意聽才行啊。
誰都在談論天氣,但誰都對天氣無能為力。
2002年7月下旬以來,錦城這座城市里所有的悶熱和煩躁不安似乎都在朝匯聚過來,伴隨著慶典上陣陣觥籌交錯聲,三家上市公司的股價應聲而落。
鋪天蓋地的媒體報道中,質疑聲淹沒了表揚聲。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也最具膽識的一篇報道叫泡沫,由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瑞法和經濟學家茅以寧2002年8月聯合采寫。
當然,這兩個人也不是什么追求正義的好貨色,后者更是因為此后敲詐勒索橡樹國際而唱了鐵窗淚。
寫這篇報道的初衷也是想要敲詐勒索,沒想到宋儒華太頭鐵,壓根不把他們當回事。
倆記者一怒之下,直接讓報道見了報。
該文以“5000人才之謎”、“軟件園變洗腳城”、“神奇子公司為何風光不再”、“的核心產品在哪”4個段落對進行了全面拷問。
這四個問題,揭露了帝國泡沫的冰山一角。
第一問,5000軟件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