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的“計劃”,未來3年,將在全國建設30個軟件園,員工規模達到4萬人,流量人口達到10萬人。
5000名軟件工程師是一個什么樣的規模呢
無論國內外,當時軟件公司人數超過千人已屬具有相當規模的大公司。
號稱要組建萬人級的軟件公司,著實令人驚嘆、令人振奮、令人惶恐。
21世紀經濟報道援用華亭國家會計學院的上市公司研究小組的研究成果,直接進行了打臉。
研究成果指出,軟件人才的管理一直都是全球軟件公司的難點。
一般說來,軟件行業有條不成文的規律,無論市場前景有多好,內部管理多么成熟,軟件公司一年內招收的軟件工程師數量不能超過公司原有工程師的20。
一個例證是,全球擁有5萬名員工的微軟,在過去的一年中業務發展良好,卻也只招收了數千名員工,不到原有職工比例的15。
中科紅旗總工程師,有華國ux之父之稱的袁萌教授認為,國內公司根本不具備對5000名軟件工程師的管理控制能力。
現在整個集團僅有技術人員1640名,一次性招收5000名軟件工程師,不要說是在軟件產業尚不成熟的國內,就是國際赫赫有名的軟件業巨頭也做不到。
依照樸素的商業邏輯判斷,無論怎么擴張,最后要面對的兩大關鍵問題是擴張之后可以做什么和擴張之后怎么活下去
別的不說,從成本端看,按照2002年國內軟件工程師的時價年薪10萬計算,僅工資一項集團一年開支就需要5個億,算上社保、住房公積金差不多要7個億左右。
如果再加上辦公設備、差旅費等,那更將是一個天文數字。
從收入端看,據微軟公司對華國本土企業的測算,按照目前國內軟件業的管理狀況,在假設銷售部門能100順利實現銷售的前提下,一名合格的國內軟件工程師必須至少為公司每月完成2萬元的業務,公司才能維持正常運行。
依照這個指標,如果是5000人的軟件工程師團隊,每月至少應為公司創造出1億元的產值,那么一年的產值就是12億元。
此外,加上集團公布的對全國27家軟件園建設的巨額投入,業內人士預計軟件一年至少需要完成100億元的產值才能收支平衡。
但去年,華國一年的軟件產值才300多個億。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完全無解。
當然,這是這些業內人士是那些穿格子衫牛仔褲的it人士。
it和風投有著天生的聯系,而風投和瘋投也天生可以畫等號。
所以it人士的估算,通常都是可以吹上天的,事實上要不了那么多。
但薪酬這種剛性成本,確實是的現金流無法覆蓋。
最后一問,的核心產品在哪直接讓啞口無言,無法應對。
因為他們也答不上來。
難道說不生產產品,只生產概念
山雨欲來,此前對“寵信有加”的銀行,隨著這個報道,信心也開始了動搖。
皇帝的新衣被揭破后,銀行不能再像以前裝傻了。
畢竟都是搞經濟的,再裝看不見,以后不好交代。
記者的四個問題,其實根本不涉及真正的核心問題。
5000人招進來,不合適裁了就是了。
什么產業園變洗腳城、子公司盈利問題,都是小問題,發展中的問題,不足為懼。
主營不突出的上市公司多了去了。
但27個產業園鋪天蓋地的在全國建設,所需的資金數以百億計,年利潤不足1億的怎么來承擔這樣的資金缺口
這才是最核心的本質問題。
這關乎一個公司持續經營。
沒法繼續尸位素餐的經濟學家們也只好站了出來,這個時候再說其他的,太反智了。
于是,宋儒華的操作曝光在了陽光之下。
在產業園區建設的時候,便開始了樓盤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