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馬河南線戰事進展得極為順利,或者說,比預想中還要順利得多,大林北伐軍先鋒鐵騎軍抵近瓦橋關以后,守將姚內斌沒有猶豫,立刻選擇了開門投降。
寧州、益津關、瓦橋關落入了大林禁軍手中以后,瓦橋關更南端的莫州和瀛州就徹底與契丹人失去了聯系,成為懸于大林軍的孤島,失去了所有退路。不等大林軍前鋒逼近莫州和瀛州,莫州刺史劉楚信,瀛州刺史高延暉主動派人來到了瓦橋關,幾乎是同時獻表歸降。
韓通率領的控鶴軍,任務是奪取益津關東邊的淤口關。淤口關的守將原是漢將,但是關內的契丹軍士發起突然襲擊,殺掉了漢將,奪取了關內指揮權,命令守軍死守城池。
戰斗進行了兩天,當契丹守將被床弩擊斃以后,淤口關漢軍一擁而入,把數量不多的契丹人全部殺掉,然后開門投降。
大林禁軍奪取淤口關以后,拒馬河南岸,只有遠在東北方向的易州,還是由契丹漢軍所控,其余皆由大林軍控制。
四月二十七日上午,易州守軍就如往常一樣,在城墻上嚴陣以待,李延壽帶著眾將巡視著城墻。
李侍力神情有些緊張,道:“派出的三批探子,只有兩人探回消息,看來其余探子恐怕都被大林兵抓獲了。現在瓦橋關和益律關已經丟失,大林軍似是傾巢出動,一場大戰已經難以避免了。”
李侍力從軍以來,也打過不少硬仗,可對于一場如此大規模的戰斗,心中不由有些慌張。
李延壽神色自若,當大林軍騎兵出現在易州城下之時,他已經知道了這個結果。他有意讓契丹兵出城送死,若有五百契丹兵在城內,是戰是降就有許多的變數,也不能完全由他來控制。
極目遠眺,有些許白發的李延壽似乎透過時間和空間,重新看到了大梁城里的大街小巷,現在是到了給李侍力交底的時候了。
李延壽緩緩地道:“老夫二十歲時,曾是大侯皇帝的御前軍校。耶律虎林攻入中原之時,我率軍遇伏,逃回幽州,我的第一任妻子就死在了契丹人刀下。”
李延壽祖籍幽州,當年曾經娶了一名面容姣好的杭州女子,育有一個小孩,一家人也算得上其樂融融。契丹人攻入了中原,李延壽的妻兒皆也喪生了契丹人的刀下,無家可歸、心灰意冷的李延壽就回到了幽州。不久以后,契丹軍開始征召漢人投軍,李延壽咬咬牙就投入了契丹漢軍,他本是大侯軍中勇武的軍校,在契丹漢軍中屢立功勛,慢慢地官居易州刺史。
李延壽坐鎮易州以后。常和私鹽販子們打交道,一來可以享用溫柔漂亮的南唐女子,二來可以從私鹽販子口中得到中原各個政權的詳情,因此,李延壽地信息極為準確,他對于大林的情況也是有所了解。
“古人有云,君子報仇,十年不晚。老夫等待這一天,已有二十多年了。”李延壽一字一句地說道,并用腳踢了踢墻垛,墻垛極為結實,只有一些細微的粉塵落下。
幾天來,李侍力總覺得李延壽的言行舉止有些奇怪,在大林軍極有可能設伏的情況下,仍然命令契丹騎兵追擊大林軍,致使契丹騎兵全軍覆沒。李侍力徹底明白過來:派契丹兵出城完全是李延壽有預謀的行動,他要借大林軍之手消滅掉這一股駐扎在易縣的契丹騎兵。
“將軍。難道真的要降大林軍。”李侍力出生之時,幽州已歸契丹人,李侍力雖是漢人,可是潛意識中仍把大林軍當成自己的敵人,得知李延壽的心思以后,反而覺得特別疑懼。
“這次征戰不同尋常,大林軍禁軍精銳盡出,已奪得益津關和瓦橋關兩個險關,莫州和瀛州已被大林軍斷了退路,我估計劉楚信和高延暉這兩位將軍很快就會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