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侍力有些不相信地道:“劉楚信和高延暉都是兩員能征慣戰的勇將,未經一戰就投降了大林,恐怕一輩子都要背上怯懦之名。”
李延壽拍了拍李侍力的肩膀,道:“幽州雖然被契丹人占了許多年,我們也變成了契丹人的將軍,但是大契丹永遠都是契丹人的江山,絕大多數的漢人只能在契丹人的馬鞭上生活,如我等這樣富貴之人,又能有幾個,劉楚信和高延暉都曾是大侯朝軍校,只要中原大林軍實力夠強,他們一定會倒戈一擊。”
“劉、高兩位將軍都曾是大侯軍軍校?”李侍力雖然長期跟隨李延壽,可是李延壽對于過去之事很少提及,此時,李侍力已經明白,李延壽已定然要降大林,要不然也不會跟他說這些事情。
李延壽似乎沉浸在另一種氛圍之中,輕聲道:“大林和大契丹兩強相遇,這易州城恐怕就要沒有寧日了。”
易州是邊境城池,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重鎮,城外被契丹人占去了不少好地,往日農田就成了牧場,地少人多的易州百姓生活頗為艱難。好在契丹軍力強大,大小戰事主要集中在大林境內,易州反而躲過了戰火的摧殘,老百姓也勉強獲得了安全的生存空間。
李延壽正準備走下城墻,只聽到外面沉重的馬蹄轟響,他連忙來到城墻邊,從東面卷來一部騎兵,人數并不多,約有三千多人。騎兵來到城墻下,一名騎兵軍官走出陣列,張弓搭箭,對著易州城上的旗桿就是一箭。
李延壽距離旗桿很近,聽得“噗”一聲,一只利箭插在了旗桿正中間。
易州漢軍受契丹軍隊影響很深,其中有許多用箭好手,這一箭,準頭和力量都極為驚人,有些軍士情不自禁的低聲喝了一彩。反而是城墻下的大林軍,見慣了馬仁瑀地神乎其神的箭技,對于射旗桿這種事。反倒覺得平平常常。
箭上有信,信自然是勸降信,而且是大林陛下林榮的親筆信。
城墻下有一名粗豪的聲音道:“李兄,我是楚信,大林軍天威難擋,寧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莫州、瀛州全部歸降了大林,易州軍難以抗拒天兵。大林陛下禮賢下士,言而有信。歸順之后,你就是大林將軍,我們都是漢家子弟,不要再為契丹人賣命了。”李延壽和劉楚信兩人在大侯軍中就是好友,幾年來一直互通聲息,因此,劉楚信知道李延壽十有**會投降大林,他自高奮勇請求勸降李延壽。也是為了在新主人面前掙些功勞。
李延壽其實心中早有定見,劉楚信喊聲剛落,就下令道:“開門,向大林軍投降。”
至此,北伐軍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基本完成。北伐軍從四月出兵。不到一個月,拒馬河以南的寧州、益津關、瓦橋關、淤口關、莫州、瀛州和易州數百里的土地,全部收歸大林所有。大林領土就由滄州到定州一線,一直向北推進到拒馬河岸了。
第二階段地作戰目標是幽州,幽州為契丹五京中的南京,是契丹軍事重鎮,城內有契丹軍四萬人,城防堅固,易守難攻。
在瓦橋關內,林榮建起了一座簡易行營,說是行營。只不過是大一些地帳篷而已。
林榮把一份相當簡陋的粗紙遞給范質,范質看完之后,滿臉凝重,又把紙條遞給了身旁的侯云策,范質、王薄、魏仁浦和侯云策四位宰相之中。侯云策是軍事將領出身,而且現在又接替王樸擔任了樞密使,有重大的軍事情報,范質看過之后,總是自然而然由侯云策來看,這個順序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雖說沒有明文規定,卻也成了四位宰相心中的潛規則。
在四位宰相之下,還有鐵騎營都指揮使楊光義、汴河水師都指揮使李繼勛、控鶴都指揮使韓通等禁軍大將。
侯云策看完紙條后,把紙條遞給了身邊的魏仁浦,四位宰相輪流看完了紙條,又遞給各位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