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看完紙條后,抬頭望著林榮。林榮冷冷一笑道:“拒馬河以南全部險關要地都丟掉了,耶律小兒才從七鷹山回來,現在開始調兵遺將,反應也真是遲緩。”
這張紙條是大林派往幽州的細作送回來的,此人隱藏在幽州蕭思溫身邊,是一位消息靈便地參軍,這名細作叫陳東,幽州人,在廣順年間,林榮還在鎮守澶州時,陳東成為了林榮部下,林榮目光早就盯上了幽州,就讓陳東回到幽州為內應,陳東潛回幽州以后,投入了幽州漢軍之中,在幽州漢軍之中,陳東官運亨通,居然成為了蕭思溫十分信任的參軍。
當大林攻下益津關時,幽州留守蕭思溫這才得到了消息,大驚失色之下,一面組織防御,一面向七鷹山的契丹主耶律述律報告軍情。耶律述律得到蕭思溫的報告之后,這才下令調集精銳之師來幽州北邊,準備在幽州和大林軍決戰。
林榮得到這個情報之后,立刻單獨召見了侯云策。堅定了北進信心之后,林榮這才召集群臣商議。
魏仁浦是老成持重之人,有些憂慮地道:“契丹主耶律述律親調精兵增援幽州,我軍貿然在幽州和契丹軍主力決戰,一旦失利,北漢定然會聞風而動,只怕到時想退軍也難。”
大武之時,大武軍征服了東突厥,附屬于東突厥的契丹族自然也歸附于大武朝,大武太宗征高麗之時,曾經調用了契丹人從軍作戰,并用其首領窟哥為右武衛將軍,契丹人性情強悍,雖然部分歸化中國,被編為羈縻州府,卻叛服無常,成為大武在東北地一項困擾和負擔。大武衰弱之后,契丹漸漸強大起來,等到耶律阿保機橫空出世,不過短短二十年的時間,不僅統一了契丹各部,而且滅掉了勃海國,奪取了中原大片土地,制定了契丹文字、法律,使契丹一躍而成為一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強國。
魏仁浦雖然對于具體的軍事指揮并不內行,但是他深知兩國實力對比,此時契丹雖然內亂不止、契丹主昏庸,可契丹無論從人口、地域、軍隊等多方面來說,實力都在大林之上,大林此時和契丹騎兵決戰,勝則慘勝,敗則無法收拾。
魏仁浦看過紙條以后,第一個提出了相反意見。決戰之前,林榮最不喜歡聽見反對意見,他心中有些怒意,看了一眼滿臉是深深皺紋的魏仁浦。
楊光義雖然在內心深入同意魏仁浦的意見,但是他深知林榮的性格,當日高平之戰時,林榮不顧眾臣反對,下定決心親征,在途中,禁軍控鶴都指揮使趙晁派人向林榮進言,似圖勸阻親征。林榮為之大怒,將趙晁囚禁在懷州。有了前車之鑒,楊光義也不敢勸阻林榮,他上前一步道:“現在契丹軍隊還沒有集聚,按照常理推測,耶律述律從七鷹山趕到幽州,至少也是五月中旬,現在聚集在幽州的騎兵定然不會太多,速度是取勝的關鍵,誰先到達幽州,誰就能取得戰斗的主動權。”
侯云策暗自贊嘆:眾臣之中,最能摸準林榮心思的,還是這位方面大耳、面相忠厚地楊光義。
果然,林榮聞言大喜,他也不想讓群臣再議,決斷道:“此事不必再議,現在十萬禁軍已陸續到了益津關和瓦橋關,而契丹主力還在調集之中,沒有十天到十五天的時間,契丹軍根本無法集結,這是天賜良機,若是失掉了這個機會,以后要想收復幽州,就難上加難。”
大林軍北伐是由侯云策全權策劃,準備得十分充分,特別是以原侍衛軍統帥李重進為西南行營都招討使,把攻打西蜀的架式做得十足,又暗通永濟渠,加快了運兵的速度,保障了后勤供應。
正是有了這一系列的運作,北伐大軍才做到了出其不意,雖然是在契丹控制區域內,但是大林軍的集結速度反而明顯快于向來以機動靈活見長的契丹軍。
林榮下令道:“龍捷都指揮使袁彥聽令,你部迅速搶占拒馬河上的固安渡口,架起浮橋,確保禁軍主力過河。”
(第二百六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