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很多在直播間的華人,紛紛化作了“熱心觀眾”,劈頭蓋臉的對著這幫老外就是一波文化輸出!
有些華人,甚至直接開始翻譯歌詞。
很快,刷屏又開始加快了。
“是的,我依然聽不懂他在唱什么,可是這不妨礙我認為,這是一首格外美妙而特別的歌!”
“我仿佛在音樂中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那個世界有精致而輝煌的建筑,抱歉我對華夏的印象就這些。”
“這就是東方的韻味,它是如此的細膩,讓人沉浸。”
“好的,加入這就是華夏風格的音樂,我承認我開始喜歡這種味道了。”
“感謝秦藝,讓我看到了音樂的另一種可能。這堅定了我有生之年一定要去一次華夏的想法!或許就在明天!”
不少“紅色id”也開始紛紛發言。
“這是目前為止我聽到的,除了《秦賦》以外,最驚喜的華夏音樂。好吧,或許我聽得確實不多,是時候去補習一下了。”
“這首歌非常成功,它將華夏音樂與現代流行樂做了無縫的融合。我是說,秦藝就像一個怪物,他能把在我看來根本不兼容的音樂,融化且重新鍛造!”
“秦藝第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華夏國風樂與流行樂結合的可能,這是一次偉大的嘗試,也是這場演唱會偉大的原因之一。”
溢美之詞,洶涌而來。
毫無疑問,這歌要火。
這可能是這個世界,第一首大火的華夏國風樂。
秦藝承認,這歌的火跟他的刻意經營是分不開的。
但在全世界都不想聽你唱歌的情況下,他不刻意經營,不刻意做這樣一場演唱會,也找不到其他辦法。
話說回來,西方音樂難道就不是刻意經營的結果么?
任何文化的傳播,都是刻意經營的。
比如說籃球,最初不過是個把球扔進籃筐的小游戲。
但是當你賦予它勇氣、智慧、團結、合作、拼搏等多重意義,當你告訴所有人,場上往筐子里扔球的是戰士、是兄弟、是英雄,每一個球都代表著恩怨、榮耀、城市的記憶
那么它才叫“籃球”。
秦藝的演唱結束了。
全場歌迷照例全體起立,在一片歡呼聲中,伸出胳膊,打出“love”的手勢。
看起來這個手勢已經深入人心,今后應該會在秦藝所有的演唱會上出現。
而這個手勢,也很可能成為根植于秦藝粉絲圈中,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
當然,按照目前的情況看,它很可能會被迅速為全球歌迷所接受,從而成為一種和演唱會息息相關的文化。
在范老和文三行攜樂隊退場的時候,全場又特地給他們報以了熱烈的掌聲。
很顯然,兩位大佬確實征服了現場。
范老和文三行臉上都洋溢著微笑,根本止不住,畢竟每次和秦藝合作,都是一種極致的享受。
而此刻,坐在臺下的宋妍喜,則開始有點坐立不安了。
“下一首歌,就是他想對我說的話么?”
“他會唱一首怎樣的歌呢?”
“他的答案會是什么?”
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