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雙方距離不過五十米,朝鮮在一輪齊射之后,立馬放棄了火銃和弓箭,做好了短兵相接的準備。
此時第二批明軍還在登船,為了盡可能的掌握優勢,朝鮮軍隊得盡快把渡河明軍頂回去。
于是戰場上,雙方都在往前推進,很快便短兵相接鏖戰在一起。
相比于第二批渡河的明軍,對岸增援的軍隊來得更快。
深處高地的朱景洪,看到了遠處山野間,有大批軍隊趕來馳援,看其裝備竟是一群民夫。
這讓他松了口氣,情況都還在掌握之中。
朱景洪吩咐道“傳令炮兵,讓他們往前推進,能往多靠前就往多靠前,給我打擊來增援的敵軍”
不能直射交戰現場,但可以打更遠些的增援軍隊,如此就不會誤傷到自己。
而且,要在增援軍隊進入射程后,就進行最猛烈的轟擊。
在朱景洪看來,增援者乃是普通民夫,幾輪炮擊之下說不定能將其直接擊潰。
軍令傳達,河岸邊的炮兵紛紛行動起來,或推或抬將火炮陣地遷移,最靠前者甚至火炮架在水邊鵝卵石是。
因訓練嚴苛,外加朱景洪治軍極嚴,火炮陣地遷移沒花到五分鐘,彼時敵軍增援軍隊已不足兩里。
眼看其援軍將要進入射程,負責火炮的士兵連忙開始裝填,并等待著時機準備開炮。
只是,因為相隔太遠,根本不可能了解精確距離,所以只能進行試探性的炮擊。
先是一發導引炮打出去,這相當于是一發基準彈,用來給跑群估算射角所用。
“王爺,看不見彈著點,敵軍也看不見”
朱景洪一直拿著望遠鏡在看,此時便聽他笑著說道“看不見彈著點就對了,那里是一片洼地敵軍已進入其中,我軍可以此射角全力開炮”
現場情況,也就他這里看得最清楚,所以指揮所被安排在了這里。
隨著朱景洪命令下達,下面炮兵就放開了手腳,直接展開了齊射。
一輪齊射之后,只有一半炮彈能看見彈著點,給從坡上沖下來的青壯造成殺傷。
但余下的一半,則是如朱景洪所預料那般,越過岸邊高坡落到了洼地的斜坡,并給往上爬的朝鮮青壯造成更大殺傷。
只不過,隨著朝鮮一方反應過來,遠處和南北兩側岸邊,還有更多的援兵趕過來,只不過他們要到場還需時間。
在輪齊射后,第一批趕來增援的朝鮮青壯,兩千人或死或逃有一千五百多人,僅只有五百元余人沖進了戰陣。
因為射界之內已無敵軍,明軍炮群再度停止射擊,士兵們以最快速度清理著火炮,并進行著簡單的保養。
當然,也就在此時,第一批增援的明軍士兵,共一千人也渡河成功,加入到了鏖戰之中。
仔細觀察著情況,一切仍處于掌握中,在朱景洪看來此番渡河登陸戰,基本已經可以獲勝了。
即使有把握,此時他也沒有大意,而是繼續密切觀察著前線情況。
而相關的參謀們,則跟他匯報著各類消息和情報,并在地圖上進行著標注。
朱景洪一邊聽著,一邊繼續用望遠鏡,觀察著前線的一切情況。
在他來回巡視之際,突然發現了點兒特別的東西,返回一看竟是敵軍主帥的大旗。
作為明軍主帥,為防止被敵軍斬首,朱景洪是盡可能的不打旗,比如今日他所在的位置,就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高地,還有樹木雜草做了偽裝。
“傳令炮兵,調整炮口東北方一百五十丈處的大旗,那是敵軍主帥所在,給我用遠程炮瞄準了打”
“是”
在四五百米的距離,用當下的火炮進行斬首射擊,想要成功基本屬于天方夜譚。
但即便不能射中,對其產生震懾效果,擾亂其軍心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