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安是比較純粹的人,此刻便踐行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理念。
“鄭卿,葉卿,羅卿,你們都怎么看”
被問到的三人,面面相覷后依次作答,意思基本和趙玉山相近,但言語要委婉了許多。
聽完后朱景洪很失望,于是他有看向了何顧謹。
何顧謹可沒想那么多,只聽他道:“陛下,臣以為此文上佳,其所言之海貿,每年為朝廷創收多少,在座諸位大概都知道!”
“如此豐厚利益,自然可以富國強兵,又豈能說是無稽之談!”
然后何顧謹又說了許多,都是在肯定馮淵的論述,可見這位很清楚自己的位置。
朱景洪微微點頭,而后說道:“所謂推陳出新,你們都以為此問嘩眾取寵,朕卻覺得別有新意!”
“土地是國之根本,難道別的就不能是國本難道我大明朝兩京二十三省,就只能有一個國本”
“諸位皆位列中樞身居要職,當放眼天下四海,而非獨守所涉之一隅!”
“春闈大比,國之要事,望諸卿深體朕意,不負朕之所望!”
一眾官員盡皆叩拜,但是否真的認可這番話,也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
說完了這些話,朱景洪便離開了便殿,而后他便離開了殿內。
隨后幾位考官起身,便由趙玉山主持議事,討論這篇文章如何定調。
如果沒有朱景洪干涉,馮淵這篇文章絕對會是三甲倒數,可如今形勢終究不同了。
幾人議來議去,最終還是趙玉山定調,給馮淵定為了二甲之末。
在趙玉山看來,這已是他很大的讓步,其他人也覺得差不多了。
唯有何顧謹認為,這件事應該還有風波,皇帝臨走時的交代,恐怕不是為了要個二甲之末。
很快又是兩個時辰過去,最后一名考生已走出奉天殿,此時已是夕陽西下。
所有卷子全被收齊,將會在明天完成批閱,然后在后天公布皇榜。
干清宮內,朱景洪拿著馮淵答卷的抄本,又把內容認真看了一遍。
而此刻他已知道,這個馮淵就是當年在金陵,自己搭救英蓮時順道救下的人。
除了馮淵這份答卷,會元宋子瑜的答卷也被抄了過來,朱景洪也已經看過了一遍。
雖然宋子瑜也很聰明,立場也站得非常到位,但見比馮淵差了許多,這就讓朱景洪有些糾結。
到底要不要點宋子瑜為狀元!
至于不點宋子瑜要點誰,答案也是顯而易見,朱景洪看中了馮淵。
這個人把話說到了他心坎里,在這干盛年代第一場科考中,出現這樣的文章自然要大力抬舉,以此來對外宣告他的治國力量,并為日后席卷的時代浪潮做鋪墊。
點馮淵為狀元會引起朝臣和士人反感,政治上將會有非常大的損失,所以是否有必要這么做,朱景洪還得認真權衡。
畢竟讓他位列一甲,做個榜眼或是探花,似乎也能其他同樣效果。
朱景洪正深思時,余海卻來稟告:“陛下,林娘娘來了!”
黛玉這個時候過來,倒叫朱景洪有些意外,于是他吩咐道:“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