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后將其記錄在笏板上,在朝堂上對著念。
這個笏板記錄,主要是給年紀大的臣子用的。他們上了朝在那樣緊張激烈的氛圍下很容易不知道說什么,有的則單純是年紀大了腦子不好使,之前想到一個好辦法,但是上朝就忘記了。
于是古人發明了這種文雅的方式提醒朝中的大臣在朝堂上說什么。
而很多年輕朝臣的笏板上大都是干干凈凈的。
比如蒙毅,他的笏板上永遠都是一字不寫。
第二天朝會上,諸位大臣分列兩側端坐著。
所謂大事開小會,小事開大會。
其實文武群臣全部都要來上的朝議論的事還真的不是什么特別大的事情。
要么都是私下已經決定好的事情,走場面流程;要么就是商議一些其實根本就不著急的事情。
“上郡一帶地震頻發,當遷居一些百姓南下啊。”
“地震都已經發了,現在再遷居,這不是亡羊補牢嗎?”
“已經發了一次了,死傷上千人,若是再不搬遷,真的等到來個大地震,難道要等死傷上萬人才去后悔嗎?”
大臣們對于這上郡頻繁地震的事情,一直爭執不休。
不過大概三五年前,關于隴西地震,他們也是這么煞有介事地爭論了好幾天。
結果地震之后傳來真實的探查情況,只是死了幾只羊,這些大臣就不了了之了。
但是這次地震之后這該出動的軍隊也已經出動了,調撥的糧食和衣服也調撥了。該做的救援工程都已經結束了。
死去的人已經被埋在了地下,活著的人只能重新蓋房,組成新的家庭,繼續活下去。
朝臣們再把這件事提上來,只是為日后做個預案。
上郡地震頻繁爆發,確實不能每次都是馬后炮。
說是這議論的有意義吧,好像有用。說是議論的毫無用處吧,也有道理。
因為也許做完預案之后,那個地方再也不爆發地震,而且議論的方案根本不值得推敲。而你不做預案,又總是擔心下一次再大地震怎么辦。
嬴政坐在上座,有垂旒隔著,臣子根本看不清嬴政的神色。
在嬴政心目中,整套朝服只有王冠設計的最具實用性。
遮住自己的面孔,誰也無從看清嬴政的神色,自然也猜不出他在想什么。
“秋天到了,上郡的糧食今年因為地震的影響,肯定要減產不少。大王應該酌情減輕上郡賦稅。”
“減免賦稅,人都死了,還想著賦稅。受災地區,應該完全免除賦稅!”
臣子們開始吵嚷起來。
蒙毅也參與其中,他言辭犀利,非常激動,“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現在應該把重點放在如何日后防御救災。總是忙著善后有什么用。”
扶蘇的位置是最靠前的,單獨列席,帝國特殊規格。
他滿心感慨,難道今天我不該來?
這樣的議題,根本議論不出來什么結果。
很快丞相就主持了下一個議題。
“這楚地的降卒三十萬。最近李將軍他們又俘虜了十幾萬楚人。這么多降卒,哪怕只留十萬人在楚國,都是一個十分可怕的數目。”
“如果這件事不能妥善解決,那楚地卷土重來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