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都望著胡亥,忽然間記起來了小時候的自己。
每個人,在年少的時候,都很困惑,為什么大人說的和做的不一樣。
只是也有人羨慕胡亥。怎么他們小時候,沒有扶蘇這樣一個人,在別人給他們講那些大道理時,站出來幫他大聲喊出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想法。
也許真正的教育本來就是事先告訴被教育者,做一件事選擇不同的方式,會有不同的結果。教育者本來做的就應該是教導孩子做出不同的選擇會導致不同結果,而讓他自己去選擇。
而不是一上來地告訴他,你只有成為道德至高至上的君子,這樣才能算是學習有意義。
淳于越見識過扶蘇庭辯,他很自然地保持沉默。
對付扶蘇,只能用武力。其他的休想。
可是新來秦國的幾位大儒,比如周術,他對扶蘇的了解并不多。
在秦國,到處都是有權位的人。
他們曾經看到,那些道德低劣的人被人加以修飾,捧上神壇,甚至尊為道德楷模;連周青臣那樣的偽君子,都被人稱為大儒。
一只蟑螂出現在地面上,周圍還跟著一群小人。這些清正君子一個個都躲周青臣等人躲得遠遠地,唯恐避之不及。
除了那些濫竽充數的小人總是得到與之不相匹配的吹捧和贊譽。
還有一種讓大家都感到不齒的行為也非常廣泛。
某些人靠著自己權力大,麾下聚集名士,將他人的指揮和才華,落在自己的名字上。
他本人沒有什么才能,只是靠著周圍的人崇拜他的權位,把他人的才智和功勞落在自己身上。
這樣的人,尤以秦王最為典型。
以李斯最為助長這樣的風氣。
那么他的臣子,難道會比大王做的更好嗎?
當然不!
既然已經知道大家平日里都吹捧的都是有權位的人,那么扶蘇被捧到天花板上,很難不讓人懷疑他的是不是被人吹上去的。
周術就是這么想的,他就問扶蘇。
“我聽聞太子平日里好讀韓非之說。太子勢必了解韓非之師荀卿之學說。”
“我還曾聽人說,太子認為,治理國家,一定要注重師道。”
“太子不止一次提出,師教對于國家治理的重要性。”
“難道太子不知道,荀子將教師視為治國之本。荀卿不僅把國家興亡與教師的關系作為一條規律總結出來,更把老師的地位提升到與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荀卿認為學生必須要尊重老師,荀卿更認為學生要對教師的無條件服從。荀卿曾說,師云亦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
“教導學生,權力本來就應該全部都在老師手中。怎么能通過詢問學生來決定老師是否教,怎么教呢?”
“難道太子認為,七八歲的孩童,他有自己做出決定的能力嗎?”
周術發出了一連串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