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將軍去往齊國,再樹一功,回來之后不就可以成為關內侯了嗎?”
李信搖頭。
“固然被封為關內侯,可是氣勢上已然輸了。我堂堂駟車,居然要去聽蒙恬的指揮。當初我們同為將軍,一起攻打楚國。”
“蒙恬膽小怕事,躲在后面不敢進攻。僥幸保住民聲,后來蒙恬和我一起隨太子攻打楚國,蒙恬又是功勞平平。”
“如今大王要去攻打齊國,卻任命蒙恬為大將。而我只是裨將。這不是說,我不如蒙恬么?”
“將軍,您的功勞已經夠大了。但是蒙將軍為世家蒙氏大子,未來承襲蒙老將軍的爵位。蒙家在軍中聲威甚大。而將軍在軍中卻只有自己的名聲。”
“秦國攻打齊國,就像是取出放在劍鞘里的劍,去削案上果子那樣簡單。對于大王來說,大王需要的不是善戰的將軍,而是借此機會把功勞賜給自己想要提拔的人。”
李信聞言皺眉,“大王怎么能這么做呢?不重用有能力的人,而去提拔一個世家的繼承人。”
這門客望著李信,“將軍認為自己擅長政事嗎?”
李信露出不屑的神色,“無非是勾心斗角,蠅營狗茍。我不屑參與罷了。”
“那將軍認為,自己的軍事能力如何呢?”
“放眼整個秦國,我僅在武成侯之下。”
這門客見到李信這樣,也是十分無奈。
他這樣的人,能成為駟車,真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
門客的諫言最終的吞到了肚子里去。
——
而另一邊,蒙恬得到這個消息,也十分驚訝。
“大王任命我為主將,這是信任我啊。”
蒙恬,從小學習儒家君子六藝。這在當時秦國咸陽城內,是非常罕見的。
秦國素來有儒者不入秦之說,當年老子和荀子都曾經來過一次秦國,但是來過之后都走了。
秦國國內,一直是法家為主。
等到秦國逐漸蠶食韓國,又得到了法術勢更為厲害的馭臣之術。這些手段和法家理論結合,使得秦國的政治制度越發走向君主專制。
而這個時候,秦國的很多貴族、原有的世家,他們只看到了戰爭讓他們的爵位升高,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身邊多出來的齊國人、魏國人、趙國人、楚國人給他們帶來的威脅。
思想上的不同,外化為臣子對君王的態度。
像昌平君之流,名義是楚國血脈貴戚,骨子里其實是秦國的老貴族。他們的思想注定他們認為自己是要和嬴政一起談論政事,一起瓜分天下。
而王綰、隗狀等老秦國臣子,他們是秦吏出身,雖然才能廣博,但是對于君王,也認為作為臣子,尤其是丞相是和他平等的。
其他的外來臣子,姚賈、鄭國、茅焦,他們只是因為身在秦國,只能依附自己才能站穩腳根,所以對嬴政唯命是從。
只有蒙家,他在秦國是非常特殊的一個強大世家。
蒙氏師儒,尊儒,奉儒。別人都不行君為上,臣為下那一套。但是蒙恬、蒙毅這對兄弟倆,他們和他們父親蒙武一樣,從生下來就學習君尊臣卑那一套。
也許這就是秦昭襄王看重蒙氏的原因,也是嬴政明明在蒙氏兄弟都想著為吏的情況下,卻堅持對其委以重任的原因。
只是蒙氏在秦國混亂的臣子組成之中,過去顯得十分地不起眼。
但是現在,當嬴政一而再再而三信任蒙恬、蒙毅,對其大為贊賞和提拔之后。
就連蒙氏自己都對這種寵信感到不安起來。
“大王信任蒙氏,愿意讓我們為大王開疆拓土,這固然是好事。可是大王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這一家子君子,可不會像其他臣子那樣,得到了可以出征的機會,就在家里高興地不能自已。
父子三人都遵從孔子的教誨,儒家的道理,這個時候都保持君子的儀態,沒有沾沾自喜。
“明明比我優秀的將軍多的是,為什么偏偏是我呢?”蒙恬問著蒙武。
蒙武自己也想不明白。按理說,前些日子,自己帶人去向太子求情,大王應該對自己一家人有所忌憚才是,可是大王沒有。
嬴政這樣忽然霸道專制,忽然又心胸開闊廣聽諫言,忽然又無視君子諫言只聽信小人,忽然又力排眾議信任賢名,實在是讓人捉摸不透。
反正現在全世界都跟著他轉就是了。
只是蒙氏一族還沒有想明白這個道理,蒙恬就帶著自己家里的族兄這就出發了。
蒙家,那是一個世家啊。每次出征,光是自己的親兵都可以帶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