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你能做到平等的去愛每一個人嗎?”
人當然做不到平等的愛每一個人。
邵平對曰,“法不容情。在法律面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秦國早就找到了這個問題的解法。”
“但是實際執行的過程中,總是會出現這樣的那樣的問題。多年前,我和我的老師有過一次辯論。最后我們得出的結論是,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完美的制度,完美的政治架構,決定于治理國家的關鍵,在于人!”
“所以說,再好的制度,再明確的法律,一旦人出了問題,再談這些都是沒有用的。”
“既然是人的問題,就要回到根本的人性上來。所以說,邵平,你能夠做到平等的去愛每一個嗎?”
邵平先是聽得精神一振,被扶蘇的氣勢所感染,當扶蘇再次提出這個問題,他自然低下了頭。
“沒有人能做到。”
“所以說,要改變墨家學說,那就只能從最討厭墨家的對手孟子之學中去尋找方法!”
“儒家和墨家,過去有什么恩怨不重要,重要的是在眼下這個檔口,天下諸子百家要被重新整飭。倘若自己要立墨家為國學,以墨家的宗旨來治理天下,那將面臨很多現實的拷問。”
“因為墨家的學說也有很多空洞的地方!”
“比如仁愛!”
“這一塊內容是絕對空洞的。”
邵平一怔,“太子,您不會是想要通過儒家指責墨家的缺漏,然后用儒家的兼愛去填補墨家的學說吧。”
這件事的影響可太大了,邵平覺得自己的能力根本無法做出個判斷更不要說決定。
而且這兩家過去吵得那么兇……
扶蘇反問,“伱不覺得這很合理嗎?墨子的學說本來就很空洞,提了些大致的理念之后。墨子就去探索實踐了。”
事實上墨子著作文章,留下的言論比起儒家的經典少之又少,他們大部分時間都在田間勞作,在創造,在改變,在實踐。
若說季布一生愛打抱不平,那墨子的一生就用四個字形容。
‘不服就干!’
墨子在看到了儒家讓自己不滿的地方,直接出去自立門派。
自立門派,可是也沒功夫寫多少學說文章,他提了關鍵的理念之后,直接拉了一幫農夫、工匠,對他們說,哥帶著你們去開創不一樣的人生,創造不一樣的世界。
然后墨子就干了一輩子。
而這時候,孟子還在研究孔子的學說,完善儒家學說的理論。。。。
從一開始,墨家就是注重實踐的學派,他的學說是可以拿來用的,那都是墨子在田間地頭和勞動人民打交道摸索出來的經驗,是以他們幫助商鞅給秦國設計基層管理模式是最實用的。
秦國的基層治理,那是七個諸侯國之中最有實效的。
只是很多人并不了解,當初商鞅變法吸收了很多墨家學說的底層組織模式!
當時的商鞅到了秦國后,肯定是和當時的墨家巨子乃至門徒有過密切交流。因為墨家的對民眾基層管理的模式,正和商鞅變法的內容是契合的。
最經典的比如連坐制度和行伍制度。這些法規,竟然和墨門學說里的組織法是一樣的!
而墨門的實用實干精神,也一直貫徹到了秦國人的血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