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孫通面色赤紅,“真是狂妄。大家也都聽見了。衛尉竟然說,罵人不是侮辱人。”
“如果罵得對,怎么不算侮辱人。難道說,孔子沒有罵過人嗎。”
曹參這時候站了出來,“孔子曾因為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覺而叱責他,說它是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污也。”
“孔子罵宰予,恐怕不是為了羞辱他,而是為了嚴加指責,讓宰予醒悟。所以就事論事的話,罵人并不等于侮辱人。”
劉季聽到曹參幫助自己說話,那是打心底里感激。
儒家弟子面面相覷,一個個說不出話來。
只是儒生的認真,也讓在場之人哭笑不得。一些年紀輕輕的弟子,腦袋湊在一起,硬是在分析劉季和曹參的論據和結論。
若非儒家老實的可怕,恐怕在場之人都要站起來指責劉季了。
事實上,曹參不是幫劉季,是在給秦國找回顏面。
如果今天真的讓劉季這么一直瘋下去,天下怕是將要有更多的人指責秦國是沒有音樂的國家了。
但是劉季不同,他看到儒家弟子都低下了頭,當感到自己在氣勢上壓過其他人后,他非但沒有收斂,反而更為狂傲。
諸子百家集會,本來就是各路英雄前來,各顯神通的時候。
有了季布這樣的英杰誕生,孔鮒為孔子挽尊,叔孫通借機彰顯自己的勇敢,劉季怎么可能坐得住呢。
他希望通過這一戰,體現自己的價值。
劉季說著,不知道在哪里掏出來一壺酒,自己給自己滿上,先喝了起來。
他對諸子百家這些士人,沒一個看的上的。
因為在劉季的心目中,天下能夠給庶民做主,給庶民真正利益的人,才是值得人敬佩的。
比如恒陽君。
其他儒生真的在認真地辨證分析罵人到底是不是侮辱人的時候。
叔孫通認為今日劉季已經公然出丑,這正是他表現的機會。
所以即便在孔鮒讓他后撤的時候,他卻拒絕了老師。
“逞一時之氣,固然算不得英雄。可是身為弟子,豈能看到老師受辱呢?”
在歷史上,孔鮒早年就不愿意出仕秦國,就推薦了自己的弟子叔孫通前去出仕秦國。
后來秦始皇要焚書坑儒,陳余為孔鮒提供了情報告訴他說:“秦將滅先王之藉,而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哉!”
孔鮒回答說:“吾為無用之學,知吾者唯友,秦非吾友,吾何危哉?吾將藏之,以待其求。”
隨后孔鮒將家里的《論語》、《尚書》、《孝經》等書,藏于舊宅的墻壁中,之后隱居嵩山,教弟子百余人。
陳勝領導農民起義,孔鮒卻站出來從軍反秦,為博士、太師,留在身邊,以備咨詢。可見孔鮒本來就不是貪生怕死之人,他也不是愚蠢的忠孝之人。
只是可惜由于陳勝不能聽取規諫,以致起義形勢直轉而下,導致最終失敗,最后在與秦將章邯的戰斗中戰死,卒年五十七歲。
但是,孔鮒到死也沒有將其藏書取出。
《論語》、《尚書》、《孝經》、《逸禮》等書,在秦朝末皆失傳了。到了漢景帝時,破孔宅舊壁,終于見到了當初孔鮒所藏之書,皆為古文,被稱為“壁經”或“古文經”。
但是在孔鮒的書被重新發現之后,已經有些晚了。別忘了張蒼在世時參與的著名的古今文學派之爭。那次事件對中國經典研究造就了不可磨滅的影響,若是當時孔鮒的文章出現,就不會有后來那么多事了。
只是還好張蒼據理力爭,保住了古文經學,否則后人怕是看不到半本真書。因為戰爭,經典開始失傳!隨后出現了大量的偽書、偽作,更有不少偽儒做出偽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