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無辜的人因為看到了偽作,而對先秦諸子百家的圣賢感到懷疑,又有多少人因為諸多的著作版本一時間徹底對古圣先賢的教誨感到迷惘。
無數人在看到圣賢署名的書籍后,發現明明書上的東西寫的是錯的,他們就開始相信,其實圣賢、古人都是騙人的。
可以說,孔鮒本來作為孔子后人,古文經學傳人,真書收藏者,他若是能夠做到在亂世中茍安,將真書和真正的經學釋義傳下去,歷史怕是要被改寫!
但是每個人在做決策之前都不知道這個決策是對還是錯。
至少孔鮒用他的生命證明了他不是一個貪生怕死的偽君子,而是幫助庶民起義的真儒。
只是孔鮒這樣的人,他若是稍微能夠看到一些未來的歷史,恐怕當時都不會跟著陳勝吳廣起義,畢竟事關古代中國無數人智慧和知識傳播的大事,比起個人一時的榮辱得失重要多了不是嗎。
孔鮒的才華若是能夠得到善用,絕對是天下人大有益處的。
但是他的弟子叔孫通,卻成為了師傅的極端。
也許是看到了自己的師傅思想上有些迂腐,讀易經卻又不易!
當孔鮒可以用一生不仕來形容時,叔孫通則一生跟隨了十多個人。
劉邦得到天下后,他的大臣們便酗酒爭功,狂呼亂叫,甚至于拔劍擊柱,無奇不有,劉邦對此很討厭。
是的,這位此刻公然挑釁群儒,質疑群儒,侮辱群儒的衛尉劉季,在歷史上也曾經是于儒冠上撒尿的豪俠劉邦,他在成為皇帝后卻開始厭惡無禮的行為了!
當時叔孫通已經又給自己換了個主人,那就是劉邦。
在看透了劉邦的心理后,叔孫通也沒有當面拆穿劉邦。
叔孫通就在朝會后對劉邦說:“儒生們雖然不能幫著你攻城占池,但他卻可以幫著你來守天下。請你讓我去找一些魯地的儒生,讓他們來和我的弟子們一道給您制定一套朝廷上使用的禮儀。”
劉邦皺著眉頭:“會不會太復雜呢?”
叔孫通對劉邦說了很多孔子說過的話,禮記里的東西,最后告訴劉邦說,“各朝的禮儀不一樣。我可以參照古代的禮法,吸收秦朝的一部分東西,來給您制定一套符合今天使用的制度。”
劉邦改換了語氣,不再對儒生大呼小叫,用了尊敬的語氣。在先秦漢語之中,大部分稱呼都是有著敬詞、謙辭。感情色彩都在語言字詞上表現,褒貶意義明確。
也就是罵你就罵你,根本用不著換個語氣‘陰陽’,每個字都有自己特定的功能。
劉季就對叔孫通改換了言辭,說您可以試著辦,要注意簡便易學,要考慮我能夠做到。
于是叔孫通就到齊魯大地曲阜一帶找了三十多個儒生,不料其中有兩個人拒絕參加,他們罵叔孫通說:“您所侍奉過的主子差不多有十個了,伱都是靠著拍馬屁博得你主子的寵愛,現在天下才剛剛安寧,死的還沒有埋葬,傷的還沒有恢復,你就又鬧著制訂什么禮樂。”
“禮樂制度的建立那是行善積德百年以后才能考慮的事情。我們沒法去干你今天要干的那些事兒。你的行為不合于古人,我們不去,您自己去吧,別玷污了我們!”
叔孫通笑他們兩個人說:“你們可真是些榆木腦袋,根本不懂時代的變化。”
隨后叔孫通就帶著他所找的三十多個人回了長安,把他們和劉邦身旁舊有的書生以及自己的弟子合在一起,共一百多人,在野外拉起繩子,立上草人,前后演習一個多月,爾后叔孫通對劉邦說:“您可以去看看了。”
劉邦還真的屁顛屁顛跑去野外看著儒生們演習了一遍禮儀,放心地說:“這個我能做到。”
之后劉邦就下令叫群臣們排練、演習,準備十月歲首朝會正式使用。
——
而此時,劉季正公然在稷下學宮質疑、譏諷群儒。他神色傲慢,群儒在他眼中仿佛是肉中刺眼中釘。
而叔孫通則忙著和面前的劉季進行論辯,爭個高下。
他們兩個人今天都是要來出名的啊!
【求月票!】
(本章完)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