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嬴政感到現在他的處境很危險。
至于張蒼被救,何嘗不是意味著他的權威已經大幅度下降的實際證明。臣子吏民如同他一直擔心的那樣,奔向了扶蘇的懷抱。
這場政治奪勢之爭,嬴政沒有贏。
已經是輸了。
說一千、道一萬,根本上朝臣武將們之間利益的不協調。
臣子們選擇分裂,朝臣中出現兩種聲音,表面上看是扶蘇和嬴政皇帝和太子的權力矛盾,深層次來說其實是中央集權制度和分封制度的矛盾。
那么這個貫穿了大秦帝國建立直到滅亡始終的矛盾,難道嬴政會擱置它,等著它釀造為禍患,把自己多年來辛辛苦苦建造的皇帝制度給分裂嗎。
把問題搞清楚,才知道自己到底身處何種局面。
嬴政不會讓歷史開倒車的。恢復分封制,人人為王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皇帝制,才是中華這片土地的未來。
要想讓這片土地上的黔首們長久地享受和平,而且不被外族欺辱,就得堅持皇帝制度,只有中央集權才能維護大一統版圖。
于是乎。
在親情和政治使命的夾縫之中,嬴政不得不做一系列他中晚年執政時代最重大的政治事件——他要一面保住自己的兒子,一面斷了臣子分封的念想。
這件事的難度不亞于在懸崖峭壁之上過獨木橋。而很多人將會竭盡全力阻止他。
背對著趙高的嬴政,望著遙遠的天幕思考如何應對眼下的危局。
嬴政的身軀依舊偉岸,像是一座大山。
黑色,總是給人以莊嚴和凝重。
黑色冕服在身的嬴政,更是威嚴不可逼視。
嬴政在想什么,趙高也在琢磨。
大家都是身在高位的人,手中擁有實權。一舉一動都關系到帝國上下無數人的人生。
張蒼活了,林信死了。
太子贏了,那接下來等著被收拾的不就是他嗎。
在趙高看來,太子救下張蒼,那意味著太子贏得了這場政治勢力的較量。
趙高經歷了多少大風大浪。
他太清楚這種橋段了。
一旦張蒼活了,信不明不白地死了,那就是皇帝陛下大輸全輸。
朝中臣子會對太子殿下趨之若鶩。
你以為政治是勾心斗角嗎,更多時候是見風使舵罷了。
趙高唯恐嬴政日后把他當成棄子,讓他連最后生存的機會都沒有了。
趙高忽然做出哀戚的模樣,“陛下,說起來,臣今日又自作主張了。請陛下責罰。”
嬴政正為日后整個華夏地區的庶民擔憂,當然也為捍衛他的政治結晶而苦惱。
對于趙高,嬴政一直都很欣賞他的狡猾、殘忍、自大、高傲、愚蠢、貪婪、好權、結黨營私。
趙高能給嬴政帶來很多歡樂。
也許在嬴政的心目中,趙高這樣的小人、壞人、聰明人的組合,更多時候在他心目中像是街邊俳優一樣的存在。
嬴政正在思索大事,趙高卻在這個時候不適時宜地‘表演起來’。
“又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