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嬴政都成為皇帝了,他的目的是要讓所有人都聽從他的話,而不是讓自己聽從別人的話。
所以孔鮒就此被嬴政擱置了。
嬴政處理政務,都是去問周青臣這些事是否合乎禮法,而不是詢問孔鮒、淳于越這些人。
因為只要問他們,他們勢必說反對,勢必教嬴政做事。
那么今天這種局面,就是嬴政長久地排斥忠誠耿直之士的報應到了。
司馬毋懌連同宮中諸多史官,如胡毋敬等人一起來拜見孔鮒。
太學鯉魚閣里,七位史官一同來到孔鮒身邊。
伴隨著趙高被殺以及其秦人被株連,史臣們也得到機會,開始撥亂反正。
他們也早就受夠了過去那種奸佞當道的日子了。
說好話、說假話、說空話,就可以升官發財;可是說真話、說難聽的話、說有用的話,就會被冷落。
朝中這種風氣一旦開始,那那些秉筆直書的史官們,他們難道有活路嗎。
對于封一棵樹為五大夫這種幼稚之舉,嬴政卻點名要他們記錄在冊,至于夜間不顧危險,偷偷溜出去去宮外外的經歷,其實被抓到過很多次,只是不允許被明著記錄在冊罷了。
現在,這些史官們那是抓緊機會,都想趁著這個檔口干點實事。
當天空黑到了極點,黎明那玫瑰色的手指就要垂向大地了。
眾人圍在孔鮒身邊,開門見山問了孔鮒一個問題。
“以太子之尊,不顧陛下阻攔,親自誅殺陛下親自封的太仆,這件事合乎父子人倫之道義嗎?”
孔鮒當即道,“太子持正,趙高為奸,陛下藏奸、養奸多日,執迷不悟。太子固然為人子,可是斬殺父親的臣子,那是維護正義,是行正道。陛下固然為父,可是姑息養奸,是失道。”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此乃太子如今臣民之心應和之根源所在也。”
這也就是為什么扶蘇雖然做的事情少,但是得到的支持多;而嬴政做若干大事、無數小事,可是失去的人心卻極多的原因所在。
某種意義上,沒有嬴政強勢的、大肆干涉民生的為政舉措,也無法牽引起臣子民眾對扶蘇的好感。
換言之,如今的嬴政是變相給扶蘇造勢了。
就像是扶蘇記憶之中的歷史上嬴政莫名其妙給劉邦造勢,弄得所有人都知道東南有天子出,讓人們去追隨他。
還是言歸正傳。
孔鮒的點評,言簡意賅,說的也很清楚。
七位史官都點頭。
司馬毋懌、胡毋敬等人都深深地吐了口氣。
有了孔鮒的話,天下的才士都不會怪罪他們接下來如何執筆了,他們也有信心如何在歷史上記錄這些事了。
什么該寫,什么不該寫,也都心里大致有數了。
接下來,七人又請教了孔鮒一些事情。
孔鮒看到這些人彬彬有禮、而且不假辭色,知道他們都是君子清流,熱情地招待了他們。
他們從早晨前來,孔鮒挽留他們到中午才走。
此事很快就傳到了章臺宮里。
沒了皇后的嬴政,如今又失去了兒子的尊重,身邊的虎賁衛們也都是佯裝恭敬、實則是暗懷鬼胎。
嬴政坐在章臺宮里,這個冬天,對他來說是分外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