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的文明,和他們有著一些淵源。
對于太陽、月亮、山川、草木,乃至鬼魅,他們都是抱著敬畏的心態。
他們經常唱歌歌頌自然,歌頌太陽、月亮、山川、草木。
而中原人,他們不歌頌神、也不歌頌自然,他們歌頌人、歌頌感情。
中原有詩經,荊楚有九歌。
除過唱歌歌頌,當時的百越族眾,也頻繁的舉行祭祀,為的是表達對天和地的感激。
這種對大自然淳樸的敬畏,影響著百越族眾的生存信仰和習慣。
當秦國的戰車開過長江,來到了荊楚,這注定是一場文明與文明之間的對抗。
或許這是百越族眾自身的報應。人生而為人,就應當與野獸畜生有所區別。
就是說,做個人吧。
百越族眾無法忍受粗魯的秦國人用鋒利的弩機,一箭箭殺死他們的同胞、父母。
更為可惡的是,中原人,沒有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他們十分可惡,只知道向大自然索取。
他們遇到高大的灌木叢,會把他們燒掉;遇到蘑菇,會連根拔起吃掉,不思來年。
偶爾遇到高大挺拔的樹木,他們會連夜砍下來,往北方的城市運送。
因為他們偉大的"蜂后"正在咸陽宮里像個貴婦一樣躺在榻上,等著他的"乖孩子"們的前去侍奉他們的"貪婪的女王"。
百越一帶,有著豐富的物質資源,只是百越人的工具相對中原來說相對落后。
而且他們對于草木、山川天然的敬畏,使得他們對于天地造化的奇跡——礦產、鹽池、山脈、泉水,一切的一切都保持著敬畏的心態,他們不會去破壞它。
對于天地的敬畏,使得他們將百越一帶的資源保護的極好。
百越部落居住的地區,氣候溫和、雨水充沛、物產豐富、幅員遼闊,但由于為山川五嶺所阻隔,遠離中原。
約在戰國前后時期,在廣西大部分地區,廣東的部分地區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
這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
只是嶺南地區的社會發展是極不平衡的,特別是在廣東地區,從古國時期開始,就是多種文化匯合并存的地方。
古國時期,廣東北部、西北部和西部,大致是蒼梧古國統治地域,而廣東的東部和東北部則是閩越族系和吳越族系所建古國。
就某種意義而言,春秋戰國時期,廣東地區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可能要高于廣西地區,主要原因是那里是多族系、多文化匯集的地方。
文化只有交流才有進步提高,生產技術的交流就必然促進經濟發展,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