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二十九年。
嬴政聽取方士徐福和謀臣陳平的建議,下令向天下人征討這一年莊稼地里第一束麥穗。
這一個在嬴政看來簡簡單單的小事,到了民間立刻引起軒然大波。
連遠在九江郡以南的扶蘇自己都感到這把火燒的太旺了。
五月,往往是一年里最好的日子,蔬菜終于長大,水果剛剛成熟,而莊稼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去成熟,庶民們一年里最好的日子就是這個月。
沒有農忙的牽絆,他們可以盡情地坐在樹下,和家人一起在席面上吃瓜果蔬菜,聊上古的神話,聊祖輩的故事,聊同村里"某某某"至今未婚、為什么不婚,誰適合他……
只是自從秦始皇繼位以來,這位皇帝除了給庶民增加生存的成本之外,其實他對庶民來說,也不是一無是處。
在某種意義上,他給秦朝的人提供了很多樂子。
在商朝時期,宮里傳來的新聞是紂王愛上了妖妃妲己;在周朝時代,諸侯王之間不是這個通奸,就是那個兄弟相殘。
到了秦朝,要說非要去找秦始皇為人上的缺點,你還真的挑不出毛病來。
但是,他畢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帝王啊。
不信你看,這歷史上從前數,往后數,都沒有哪個二貨皇帝去封一棵樹為五大夫的荒唐行為。
更沒有人開著馬車東跑西跑,在名山大川
被這樣的中二皇帝治理,到底是幸福還是不幸福呢?
但是不管怎么樣,談論他們的皇帝,就成了家常便飯。
編排皇帝的歌謠,也是一筐一筐的。
但是這一次的事情,和過去不同。
求仙的事情像是一道驚雷,先是于夜幕上迅速地閃過一大片白光,白光里青黃色的閃電像是樹枝脈絡一般清晰地照映在天空上,隨后雷從地上轟隆地一聲鉆出來。緊接著,全國各地都開始下起了大暴雨。
對秦始皇的非議之聲,就好像是那夏雨里大珠小珠砸在水面上,打在荷葉上,打在漁船上,湖里的魚兒那是一個個跳出水面來了啊。
沛縣——
劉太公坐在樹底下。
他的兒子被征召去干了鐵官,手底下領著一萬人。這算是榮耀了。
對于劉太公來說,這已經是祖墳冒青煙了。
但是根據秦朝的各種規定,劉太公一家是不可能跟著劉季在陽城享受的。因為秦國的法律設立之初就是在打擊"刑不上大夫",為了防止一家人蠶食當地經濟,所以劉季不能接他老爹過去。
這才有了劉太公至今住在沛縣的事情。
因為劉季升官,劉家在沛縣的地位水漲船高。鄉人有事都來請教劉太公。
“太公,你倒是說說看。皇帝要讓我們每個人都獻上一把田地里剛成熟的麥穗,這是什么道理啊?”
劉太公沒說話,另一個年輕人說著,“皇帝要去求長生不老,為了向上天表示其誠心,所以才用這樣的方式啊。”
“我看當今的皇帝,還不如小孩上去當呢。整天沒個正形。不是要出宮游山玩水,又是求仙問長生的。”
“你們說,他要是長生了,還能有我們好活?”
庶民對統治者的仇恨,那只會是與日俱增的。
因為歷史的規律就是,一旦王朝建立,掌權者的日子越來越爽,而庶民被壓榨的越來越嚴重。
對庶民而言,不管嬴政東巡的初衷是什么。民眾只會罵他說,"勞民傷財"、"他是游山玩水的。"
男人們聚集在劉太公身邊,想要聽聽他的道理。
孩子們趴在草叢里抓蛐蛐,在水溝里摸泥鰍。
水塘里蛙聲一片,遠處的山澤上彌漫著濃重的霧。
整個世界,仿佛都沉浸在混沌之中,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清濁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