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太公只是抬頭望了望陰沉沉的天,這天也是怪啊。一天天陰森森吊著一張臉,不下雨,也不晴朗。
反正就是不能給人個痛快。
“我恐怕這件事傳出去,天下人都要議論指責當今皇帝了。”
眾人聞聲,紛紛咒罵,“還指責?做皇帝做成這樣,還天天千古后人、后無來者;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他一個人享清福,我們都替他受罪是吧。”
年輕人聞言,一個個都起哄了。
“就這樣還號召大家要有德行,我看他不是祖龍,是祖蟲。”
“哈哈哈哈哈哈哈——”
劉季的弟兄,周勃、樊噲等人也跟著響應。
劉太公臉色十分難看。
本來自己的兒子當了大官,多是一件榮耀的事情。可是現在這皇帝變成這樣,朝廷不得人心。
劉太公總覺得這份榮光維持不了太久,又或者這份榮光根本不值得自己這么高興。
畢竟,劉太公現在懷疑兒子和匪人秦兵成了一伙兒的了。他一向吊兒郎當,現在是不是也成了揮著鞭子欺負人的那一撥。
這件事本來也用不著多想,此刻的劉季正騎在士兵們的脖子上,到處在礦場里"威風"。
他的胸前,掛著鮮艷的紅領巾。
不過,沛縣的人對于秦始皇修仙的事情口誅筆伐,也實在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畢竟他們無法接受每天坐在自己頭頂上的人除了說些好聽的,卻從不干正事。
拋開扶蘇這個主角的視角,大秦帝國真實的情況是,秦始皇嬴政才是宣揚道義、禮教,倡導男女倫理,尊卑有序的人。
因為他才是國家合法的領導人。
扶蘇一日是太子,終身是太子。
這就導致,嬴政的言行完全是不匹配的。
他曾經在一次東巡過程中,沿途作了不下七道石刻,并且時不時在全國各地頒發詔書,內容大多都是含有教化意味的,尤其是針對民眾道德熏陶講話的詔書不計其數。
先秦,真的很神秘很遙遠嗎。
不也照樣是上面的人搞宣傳,壞規矩;
秦始皇的言行不一招致世人的非議和討厭,并不愿望。
沛縣如此,各地也都如此。
而且文化程度越高的地區,將祖龍罵的越狠,且又不帶一個臟字兒。
比如齊魯大地,這幾年是相聲快速發展的時期。因為有秦始皇接連造梗,民眾的心情大致都是一樣的,極其容易產生共鳴。
荊楚一帶更是不必說,本來就是各大貴族們聚集在一塊兒喝西北風的地方。那對嬴政自然是只有恨,沒有愛。
聽說了他要求仙,荊楚一帶的貴族因為掌握著知識、文化,自然趁機大肆地教唆民眾跟著他們咒罵秦始皇。
秦始皇未必是災難的源頭,但是民眾需要一個發泄自己內心仇恨和痛苦的宣泄口。
自然地,大家就把矛頭對準了嬴政。
李信、王賁、楊端和、楊繆,這一干人都聽說了嬴政要求仙的事情。
楊繆反正是服了,“我的老天爺啊!陛下這是瘋魔了。”
王賁感覺大事不妙,不知道他的兒子在咸陽城懂不懂得明哲保身。
不過他們還不算是最慘的。
因為他們對嬴政只有權力的崇拜,可是李信就不一樣了,那完全是對秦始皇嬴政個人魅力的崇拜。
假使有另一個人,和嬴政有著同樣的地位,同樣的權力。甚至比嬴政有著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權力,可是李信不會在乎對方能給他多少,他只想跟著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