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時隔八百多年后,秦朝的第二任皇帝也在做同樣的事情。
就算是,扶蘇已經把既得利益者用分封的方式讓他們自己主動離開。
就算是,扶蘇已經用自己的智慧和權力讓臣子們都愿意追隨他。
就算是扶蘇不是個嗜欲之人,不會做出那些貪婪壓榨民眾、奢侈享樂之事。
可是,這些臣子們還是為扶蘇的構想感到懼怕。
因為扶蘇提到的墨門,不得不讓先秦這幫大臣們重新面臨一千多年前,堯舜爭議的話題愛。
莊子說,黃帝治天下,天下太平。
為什么黃帝治理天下的時候,天下就很好。原因在哪里?
莊子說,因為那個時期的人,都是傻乎乎的,也就是處于混沌的狀態,就是民淳,民鈍,民純。
沒有人愛別人,也對應的沒有人恨別人。
既然不會去愛一個人,那么也就不會去仇恨一個人。
人與人之間,不愛也不恨,天下太平。
也就是說,在五千年前,人沒有著相,在生愛恨這一對相生相伴的分別欲之前,人處在混沌的狀態。
可是到了堯帝治理天下的時候,堯帝提倡仁,鼓勵愛,這就造成了禍的開始。
一旦愛某些人,就意味著你恨另一些人。
一旦和某些人親近,就意味著和另一些人疏遠。人與人之間就有了隔閡,就有了距離,天下已經有毛病了。
所謂的天下的毛病,說到底還就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出了問題。
這也就是人墮落的開始吧,人墮落進入到了色欲的世界,開始著相,開始漏。
而堯舜禪讓的歷史,本來就是一個虛偽的故事。根據竹書紀年的記載,舜奪取了堯的位置。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
到了舜,因為堯打開了這個閥門,提倡了愛。
舜不但提倡隔閡,還引進競爭機制,搞人才選拔,競爭上崗。
為了什么呢,公平!
而只要競爭,就會產生必然的結果。
有人上了,有人沒上。而且上去的人,只會是很少的一部分,而下來的人則是大多數。
于是大家都爭著往上爬,把別人往
人與人之間就有了斗爭,有了矛盾。
到了大禹的時代,競爭變成斗爭,斗爭變成戰爭。
天下大亂,戰事頻繁,刀光劍影。
你殺過來,我殺過去。
再到了春秋戰國,好家伙,原先的戰爭不過是貴族的推車車游戲,后來就變成了大規模的屠人之場。
隨后百家爭鳴,各門各派的人,就開始在這個人類已經集體墮落的世界里尋找出路,試圖找到解脫之道。
然而與此同時,喬達摩悉達多在印度帶領眾多比丘、比丘尼涅槃也已經過去了將近百年的時間。
等到這個真正的智慧傳到中國的時候,似乎已經很晚了。
不過即便在當時春秋戰國的時候傳回來,也無濟于事。以當時中土的情況,喬達摩悉達多的智慧恐怕會被壞人利用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又或者被完全地焚燒。
但是即便后來中國的情況變好了,也還是面臨同樣的問題被統治者利用,為壞人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