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思背叛總有千萬種理由,忠誠沒有。
自9月份起,加爾文所率領的大本營就已經進入諾頓公國王城。
加爾文沒有急于對這里的本土勢力進行清算,而是先將注意力集中到對各地叛軍的清剿的治安戰爭以及后勤、通訊體系的建立。
花費巨大維持的二線預備役軍官制度和民兵制度終于有了用武之地,近十個軍團規模的軍人在半年內被分批動員,前往諾頓公國。
而在此期間部落的主要生產力指數居然沒受影響。不得不說,這是現代軍事理論的又一次偉大的勝利。
近十萬人的二線部隊就在這種背景下整編完成,以5000人為單位成立了十五個團級單位,然后拿著自己的被服行囊,在通往諾頓公國的路上一邊集結一邊從路過的兵站里領取他們的武器。
他們多數在通往諾頓王城的途中就已接到具體的駐防任務,轉而向大本營分配的目標前進,少數則有幸到達大本營進行短期的修整,然后在幾天后向更南方的行省前進。
沿途的兵站和通訊體系已經由之前三大方面軍在攻擊前進時建立,他們要做的不多,就是在原有的框架上增添人員和武器,再次強化這些聯系著各個行省與王城大本營之間的渠道,保證物資和信息的暢通無阻。
他們在進駐各個行省的首府后,留下主力部隊3000人居中策應,然后就將其余的騎兵以五百人為單位,向著行省鄉野中的反抗勢力掃蕩而去。
中層貴族的血脈被第一時間囚禁,基層貴族和軍功貴族也被有意識的單獨圍殺。
其中也有準備充分的大規模反抗勢力,提前集中在某些城堡要塞之中。
但隨著首府的3000人主力部隊和配屬的重炮到達后,這些散落在諾頓公國境內中屬于他們最后的殘余根系,也被連根拔起、付之一炬。
兩個月的時間,隨著這些二線部隊在各個行省之間的城市里站穩腳跟,諾頓公國境內的反叛和復辟呼聲迅速的微弱下來。直到南方最后一座城市伊巴涅斯陷落的消息傳來,最后的反抗也都煙消云散。
帝國歷00102136,在王城滯留了4個月的加爾文終于處理完對諾頓公國各地的接收工作。
他以及核心指揮職能的參謀本部在中央軍團的數萬將士拱衛之下,趕在冬季最寒冷的2月到來前,啟程向艾倫雅努斯方面軍所在的門多薩行省趕來。
一同前來的不止是部落之主的加爾文,其余兩個方面軍的首領駐扎在肯達爾行省的埃爾維斯與駐扎在洛林行省的馬爾斯,都在親兵的護衛下處在趕赴這里的路上。
二者距離艾倫亞努斯所在的門多薩行省的距離都比王城要近。
前者的駐地位于公國腹地,正好在門多薩與王城之間。立足這里的埃爾維斯方面軍進退隨心,可以同時支援兩個方面軍的作戰;
后者距離諾頓、法利亞斯、穆蘭三國交匯之處近在咫尺,正是擅于防御的馬爾斯方面軍用以牽制穆蘭可能的增援的最佳地點。
三支重兵集群在朝法利亞斯與穆蘭兩國方向成品字型布局,正是加爾文最初對這兩國援兵準備的口袋。
只可惜對手的膽怯實在是超乎了他的預料,這番辛苦也只算是防患于未然,與空氣斗智斗勇了。
三支大軍近十萬驕兵悍將,已經在邊境修整近一個季節。此時距離開春也只有不到兩個月,正是部落秣兵歷馬、重整軍備的好時候。
這是自開戰以來部落的高層之間的第一次會晤,也是加爾文預訂計劃中對軍隊人事工作的一次重大的調整。
與康斯坦汀約定是時間就要到來,他需要返回北方部落,為對方的降臨做好準備工作。
戰事發展至此,部隊的戰斗力和紀律性都在真正的滅國之戰的考驗下,交出了完美的答案。
在稍后的幾個月里的消化環節上,對大本營以及參謀部的微調,讓加爾文對現有的作戰體系的成熟度十分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