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這一天,定國公準備了很久。
外人只知道柳山河權傾朝野,卻不知道定國公私下里也收攏了一大批人,否則當日也不可能一擊即中,殺了柳山河,扳倒皇帝。
可惜,他還是太過保守了。
定國公府是開國元勛,他不能像何苒那樣說反就反,而且他雖然可以調動大批軍隊,但卻無法讓這些軍隊和他一起造反,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機會。
終于,機會來了,皇帝的身世連同他做過的那些事情全都被爆了出來,定國公便知道,機會終于來了。
他一舉成功,成功地把皇帝囚禁起來。
然而,這個機會來得太晚了,他還沒來得及給他疼愛的孩子掃平道路,何苒便打到了家門口,他只能倉惶應戰。
可惜,兵敗如山倒,他現在能做的,就是保存最后的實力,推周坤上位,重建一個小朝廷,偏居一隅,蓄勢待發。
如果說他去揚州前還有信心與何苒一爭天下,那么當他看到那些火炮之后,便打消了這個念頭。
這個天下,他只要一小片便可。
西南的那些蠻夷打得不死不休,另有一個周滄岳,僅西南一隅,何苒至少幾年之內都會束手無策。
除了西南的蠻夷,兩湖的叫花子周滄岳,還有盤距西北多年的武家父子,天下幾分乃大勢所趨。
那么,就讓他為他的孩子也來分一杯羹吧,至少他的孩子是姓周,是真正的太祖子孫,這天下,理當有他一份。
沒有隆重的登基大典,但是朝臣們也已見怪不怪了,當年齊王也是匆匆登基,一回生二回熟,這皇位,閔家人能坐,周銅后人能坐,這個什么周坤當然也能坐。
大家又不都是延安伯那樣的傻缺,誰還攔著不讓登基嗎?
定國公雖然戰敗,可手里還有軍隊,在這亂世之中,誰有軍隊誰就是老大。
在一聲高過一聲的萬歲萬歲萬萬歲的呼聲中,周坤坐上龍椅,成為本朝第六位君王。
周坤封定國公荊重光為攝政王,從此沒有了定國公,多了一位攝政王。
大臣們嘴上說恭喜,心里卻在嘀咕,上一位攝政王就是先帝,啊,對了,先帝還活著呢,還活著就不能稱為先帝,這以后要如何稱呼啊。
好在荊王爺沒有讓大家為難,次日便傳出先帝病逝的消息。
大行皇帝立身不正,為世人唾棄,加之現在內憂外患,自是不能風光大葬。
沒有國喪,荊王爺在城外的一座小山上選了一處墓地,大行皇帝僅停靈一日便草草下喪。
周坤改年號為永和,史稱永和帝。
何秀瓏大軍攻克鎮江三縣的消息傳來,永和帝下令南遷。
此次南遷,雖然狼狽且倉促,但好在朝廷還有幾十萬大軍,遠比當年僅靠武安侯的六千兵馬攔截要體面得多。
盡管如此,半路上還是被趕到的江濤軍隊阻攔,永和帝從皇宮里帶出來的寶物損失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