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是作為袁紹的長子,他的嗣君身份不怎么穩固。
其一,袁紹沒有明明白白的立他為嗣君,到現在,河北的嗣君人選還處于渾沌不明的狀態;其二,袁譚被遣送到青州擔任刺史,這一樁任命,似是在向世人昭明袁譚被排除了嗣君的人選。
且知道,自從扶蘇因為在上郡典兵抵御匈奴,故而始皇帝病逝時不在近前,被趙高、李斯、胡亥一伙矯詔逼迫自盡,是以后世的嗣君就不會再遠離君主了。
此所謂前車之鑒,殷鑒不遠。
其三,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河北的主人袁紹因為幼子袁尚貌美類己,加上后妻劉氏喜愛袁尚吹起來的枕頭風,私下里說過將立袁尚為嗣君,只是沒有放到明面上來講,也沒有正式的做出表態。
袁譚知道,父親袁紹之所以還沒做出立袁尚為嗣君的事情來,蓋因長幼有序,是所謂綱常也,袁紹擔心底下文武反對,心里有所顧忌,此外袁尚年紀不夠大,在群臣里沒有足夠的威望。
所以當下河北大地嗣君的人選遲遲沒有揭開。
但袁譚有一種緊迫感,他明白時間拖得越久,嗣君的位置就離他越遠,一來他任著青州刺史,遠離了鄴城這座河北的政治中心,二來袁尚一天天成長起來,假以時日,年歲日久,袁尚在群臣中的威望會蓋過他這位兄長。
而如果袁尚繼位,他這位理應名正言順繼位的長子,下場只怕不是很好,好一點就是圈禁,差一點只怕就是身死了。
至于袁譚為何如此悲觀,蓋因上一輩爭斗他可以親眼見證了,作為族兄族弟的袁紹和袁術,同為袁氏子弟,卻是兄弟不和,兩虎相爭。
若是他的父親袁紹和叔叔袁術兄弟和睦,并力進取,天下早就為袁氏所得,那還有關中劉璋、中原曹操什么事情!
因是如故,袁譚對嗣君的位置志在必得,而嗣君的位置也合該他這位長子出任,也只有他能夠稱得上名正言順。
于是,為了嗣君的位置,袁譚自然不會放任舉主劉備遇害,保下劉備,他的名聲得全的同時,爭奪嗣君的位置又有了一大助力。
劉玄德宇內知名,為世人所敬,這樣一個分量十足的人站在他這一邊,能夠為他和袁尚爭奪嗣君的天平上撂下一摞厚重的砝碼。
只是袁譚得意的事情,袁尚一方勢力自然不喜,袁紹麾下文武中,護軍逢紀、治中審配都是有意擁護袁尚為嗣君的人,也是二人素來驕傲奢侈為袁譚所反感,和袁譚走不到同一條路上,所以站位到了袁尚一邊。
因而在袁紹輕輕放過劉備時,逢紀站了出來:“明公,雖說劉備放走張燕和公孫續并無實證,可也沒有實證說明劉備并無此心。”
逢紀開始了挑事。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