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郡。
作為南下大軍左路人馬統帥的長公子袁譚,他在建安五年五月初從鄴城離開,來到了平原郡的地界,與他同行的還有左將軍劉備、驍將張飛等人。
‘平原郡。’當抵達平原郡的邊境地帶,熟悉的景象入目,劉備神色中若有所感,起初他委身于師兄公孫瓚麾下時,擔任的就是平原相一職,今日算是故地重游,是故感慨良多。
“公子。”
留守青州的青州別駕王脩,此刻正領著青州州郡里的大吏靜候袁譚的到來,而今見到了袁譚的身影,他領著一眾青州大吏上前,齊聲向袁譚施禮。
“劉將軍。”向袁譚施禮完畢的王脩,朝著劉備拱手致意,劉備拱手還了一禮。
見到劉備的王脩面帶喜色,今次大軍南下,兵向泰山、徐州,這些地方都是劉備所熟悉的,駐守泰山、瑯琊的臧霸、孫觀等人也都是劉備的舊日好友。
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有了劉備的加盟,王脩對于南下的戰事多上了一份把握,同時他也為袁譚感到由衷的高興,畢竟此戰如果袁譚能大放光采,對于袁譚登上嗣君之位大有良益。
話不多言,幾人見面致禮后,就向著平原郡的郡治行去,路上,袁譚迫不及待的向王脩垂詢道:“別駕,士卒、輜重、甲胄、糧草等物,可備齊否?”
王脩應聲作答,他拱手言道:“前面收到公子書信后,臣下就著手準備了起來,有賴府中上下官吏奮命,眼下已備齊三萬余士卒,馬三千匹,至于糧草輜重可支應半載。”
“別駕辛苦了。”袁譚撫慰了一句,而后他向身側的劉備言道:“玄德公,有此三萬精卒,馬三千匹,加上你本部四千銳卒,以此兵向泰山、瑯琊,當無所不破也。”
“以兵馬而言,我方確是勝于臧霸、孫觀之徒。”劉備先是應和了一句,接著他提點道:“然臧霸、孫觀久在泰山、瑯琊,盤根錯節,樹大根深,我等兵馬雖是倍于彼輩,然用兵之道,在于持重,此去進軍泰山、瑯琊,望公子能謹慎相待,以求大勝。”
“玄德公所言是也。”袁譚一副虛心納諫的模樣,神色誠懇非常:“此戰我受家父重托,兵向泰山、瑯琊,此等重擔,我自當謹慎求全,一求能有益于戰局,二求能有所長進,不辜負家父所托也。”
“公子自視如此,有先賢一日三省吾身之德,卻是備多言也。”劉備說起了場面話,也是袁譚好于禮賢,又敬慕名士,在這一樁事情上的確是可以稱道的。
袁譚朗聲一笑,他擺了擺手:“玄德公謬贊了。”
望著袁譚雄心壯志的神色,劉備心中謂然一嘆,他做過平原相,又引兵救過北海孔融,對青州是了解的,青州歷年來屢遭兵災,如青州黃巾造逆,又有袁紹、公孫瓚相爭于青州,所故,青州的民生事凋敝的、士庶是離亂的。
而就是青州在這般凄慘的情況下,袁譚著王脩招募了三萬人,又征集了三千匹馬,再加上能支應半載的錢糧,只怕是為了南下一戰,將青州的人力物力搜刮一空了。
‘急切,又帶著一抹瘋狂的意味。’